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百年三菱面臨重整

蔡慧菁
user

蔡慧菁

1999-04-01

瀏覽數 20,950+

百年三菱面臨重整
 

本文出自 1999 / 4月號雜誌 第154期遠見雜誌

日本系列集團第一大的三菱集團,因集團下公司虧損連連,面臨了重整的命運。許多經濟評論均指出日本正處於二次大戰以來最大的一次衰退,歷史遠溯至十九世紀末的三菱,正在這股浪底奮力搏鬥。

三菱集團透過集團下房地產公司三菱地所買下美國紐約洛克斐勒大廈五一%的股份,震驚華爾街的豪舉,也不過是十年前的事;隨後三菱又收購美國公司、銀行,在美國建立生產據點。三菱的標誌——三顆璀璨的紅鑽石,是日本企業進軍美國的勝利象徵。

回到晦暗的現實,這個曾讓美國驚駭、旗下擁有上百家公司的經濟酷斯拉,可能會像一隻進入冰河期的恐龍,因無力因應驟變的經濟氣候而滅絕。

三菱旗下主要核心成員受日本、東亞經濟衰退的影響,近年營運績效不佳。三菱電機去年度虧損近九億美元,今年預估將損失三億多美元;三菱化學和三菱材料的虧損估計也都將達兩億美元。

日本第四大汽車公司三菱汽車,因債台高築而遭穆迪投資公司警告,要將其債信評估降為近垃圾債券的程度。集團中還有另外十二家公司,包括三菱重工和東京三菱銀行,在全球性信用評估中被降級。

和其他日本大型集團如三井、住友一樣,三菱集團內成員相互持股,核心成員平均有二五%以上的股份握在其他公司手中,因此只要一些成員出現財務危機,其他多數關係企業都受牽連。

在日本經濟全盛時代,三菱集團透過集團內的金融機構和房地產買賣取得成本低廉的資金,大舉擴張,也做了許多不智的投資。等到日本經濟顯出疲態,才發現組織已大到動彈不得,追不上九○年代快速變動的全球經濟局勢。除非改變組織結構,否則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代霸業殞落。

追求利潤是一種罪惡

三菱集團今日的病症要從日本企業的管理文化和政治社會因素來診斷。

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追求利潤極大化是理所當然,但是在日本,追求利潤卻可能被斥責為罪惡。三菱重工社長去年就曾說過,製造業者以追求最大獲利為目標並不妥當。

據塔戈特.墨非在著作《日圓神話》中指出,在日本軍國主義時代,國家利益凌駕於商業利益是信守不渝的教條,即使在今天,公開宣稱為股東創造報酬的老闆也不多,「一般日本公司對外公關宣傳重點,不再強調要建立強大的國家,而是和平世界、美好人生。」

世界和平當然只是華而不實的口號。眾所皆知日本企業看重的是市場占有率,獲利不高沒有關係,但一定要擴張結盟。由於日本公司的首要任務在提供員工穩定的工作環境和收入,因此公司的存在重於一切。墨非也指出,在不確定的世界中,企業必須和大公司結盟,才能得到保護;結盟的集團則不顧效率,彼此護庇支援。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以三菱為例,自一八七○年以貨運起家,又涉足飛機、電機的製造,不斷吸收來自不同產業的大小公司;今日集團下公司廣及汽車、造船、電機、通信、金融、醫療、光學、食品,產品包括Nikon相機、麒麟啤酒、華歌爾內衣、森永牛奶糖,食衣住行無所不包。

《遠東經濟評論》指出,像三菱這種「為所有人生產所有產品」的公司無法集中火力,生產重點產品,大多數的產品和別人比起來根本不具競爭力。

日本公司的決策也深受政治因素的牽絆。例如,日本集團即使有心重整尾大不掉的公司,但裁員的必然措舉將使失業率升高,可能造成社會不安,影響政黨的選舉結果。身處政經利益糾葛的網絡中,再有魄力的企業也不禁猶豫。

集團凝聚力減弱,背叛動作頻頻

危機當前,三菱的領導精英卻無能為力。三菱集團二十九家主要成員的老闆組成非正式的「金曜會」(週五聚會),一向被視為最高決策來源。在最近每月一次的週五聚會中,集團龍頭三菱商社董事長稹原稔遺憾地表示,「大家只關心自己的問題。」

在以前,三菱集團內的成員總是互相支援。成員間不計價格地互相採購產品;旗下公司一有財務危機,東京三菱銀行一定救火;任何一家公司被裁撤的員工也會被安置到集團內其他公司。最明顯的例子是,一九八四年三菱石油持有五○%股份的葛地石油(Getty Oil)被德州石油收購時,金曜會立即動員買回三菱石油的股份。

現在雖然大家都還是喝麒麟啤酒、用三菱卡車運貨,但集團力量大不如前,能提供的幫助少之又少,賺錢的公司愈來愈不願意收拾別人的爛攤子,部分成員只得向外尋求援助,集團的凝聚力因此減弱。

去年,三菱集團的日興證券在未向集團報備的情況下,出售二五%的股份給花旗銀行,換得十八億美元的資金和後者的行銷技術。這個舉動被視為對集團的背叛。

道德的譴責不能遏止成員往外跑。去年十二月,三菱電機和松下電器合作發展半導體;今年一月,曾互為競爭對手的三菱電機和東芝兩家公司的電動馬達部門合併;四月,三菱石油將和日本石油合併。三菱汽車社長河添克彥也公開宣稱願意和國外汽車公司合作,在戴勒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終止和日產汽車的合作計畫後,三菱可能是它的下一個合作目標。

然而企業體質太差,往往使得有意合作的外部公司在評估之後卻步。自助而後人助,美國《商業週刊》指出,三菱集團當務之急仍在提高經營效率和獲利,否則就算有外援也無法起死回生。

裁減生產線、集中生產賺錢的產品是專家為三菱開出的藥方。大刀闊斧的改革是必須的,一向採保守漸進主義的三菱集團管理階層勢必要接受挑戰。三菱如何克勝這波危機,也成為日本其他岌岌可危的大企業、乃至日本政府面對經濟危機的範本。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