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政部六樓的部長室門外,從早到晚,從週休二日到國定假日,成群的媒體記者守候在甬道上,已是司空見慣;從企業紓困到挽救股市,從證交稅調降到財政赤字,財政部長邱正雄都是記者追逐的焦點。不過,最近邱正雄不太敢發言了,因為他的說法與最後的決策常常大有出入;金融危機發展至今,除了台灣經濟活動的丕變,財政部的角色與功能下降,對稅制及財政政策的原則,也被金融風暴摧殘殆盡。
近十年來,台灣金權政治盤根錯節地占據權力核心,行政首長的決策及施政被民意代表、利益團體及工商界影響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公諸於世的行政決策活生生地被推翻、被扭曲,確實令人大開眼界。
早在去年中,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主委林宗勇上任後,證券圈就流傳「蕭萬長是財政部長、邱正雄是證期會主委,林宗勇只是證期會的主秘」這樣的話。這句話形容財政部在證券市場管理的被動地位,半年多來財政部推出的挽救股市利多措施,均來自行政院的指示。行政院高層就有人指蕭萬長和邱正雄的關係是「把政務官當事務官來用」,因此即使蕭、邱互動密切,但邱正雄「執行長」的角色要重於「幕僚長」。
技術官僚的尊嚴被踩在腳底
不過邱正雄對於政策的無力,主要緣自於證交稅調降風波。今年二月初,在三大工商團體的聯合建議下,邱正雄一度對調降及停徵證交稅感到沈重莫名。為此,邱正雄想出邀請產官學研究的拖延戰術,對外表示將於春節後提出是否調降證交稅方案,以圖化解壓力。不過,在財政部放出研究風聲,引來輿論強烈抨擊之後,行政院在短短四天內做成不調降證交稅的決策,並在春節前的當前財經問題對策會議中做出明確的政策宣示,讓財政部鬆了一口氣。未料,就在財政部和行政院都信誓旦旦地表示不應調降證交稅後,立法院長王金平在高層的授意下向行政院傳達修法機動調降證交稅的意圖,其間,邱正雄多次奔走在王金平和蕭萬長之間,財政部對調降證交稅口氣鬆動不說,而且接受主動提案修法機動調稅。
證交稅之爭雖然在傳出蕭萬長向李總統請辭,釀成一場政治風暴後因禍得福,暫時化解調降證交稅的壓力,但這場風波也把財政部的信用指數打到谷底。一位稅務主管感慨地說:「這場證交稅之戰打得太慘烈了,技術官僚的尊嚴被踩到腳底下。」有些官員感到悲憤,過去王建r主動提按實價課徵土地增值稅,結果被利益團體打壓,被迫辭官;而證交稅是利益團體向稅制宣戰,財政部卻求和都不能。
證交稅風波暫息,隨著行政院送出八十九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一年半中央政府準備發行近四千億元公債的天文數字,引發外界對財政惡化的憂慮。偏偏執政黨為總統大選做多,承諾在八十九年之前實施國民年金,國民年金的實施日期及財源就備受重視。由於經建會和財政部為此已經開會討論了兩、三年,從技術官僚的良心出發,都不能不以營業稅附加捐的方式籌措國民年金財源。邱正雄原來對外也表示最好以營業稅附加的方式辦國民年金。不過,當蕭萬長在立法院公開宣示不加稅、且如期開辦國民年金後,經建會和財政部儘管明知不合理、不可行,也只有以舉債和發行公益彩券的方式找財源。邱正雄為了達到使命,只有接受政府做莊、全民開賭來辦國民年金。
不少財經官員憂心忡忡,認為財政赤字還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高層對於財政赤字的漠視和無動於衷。一些中高層官員對於預算書已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但為了營造假象,面對媒體記者時還要為政策辯護,言不由衷。這些官員也深信,一些首長迫於現實環境,也得像他們一樣心口不一。
稅制改革何時重見天日?
不過,即使大部分的人都體察到財政窟窿已經難以收拾,但補貼、圖利利益團體的減稅措施仍然層出不窮。以降低銀行營業稅率為例,雖然國際間銀行多不繳納營業稅,但政府選在此時大幅降低銀行營業稅,主要出發點不是比照國際標準,而是以國庫稅款補貼銀行去打銷呆帳。一位老民營銀行董事長說,雖然逾放比率偏高,但大部分銀行並不需要降營業稅才有能力打銷呆帳,最主要是少數財團因旗下銀行呆帳過高,出現集團性的財務問題,所以政府才針對這些少數銀行調降營業稅。
減稅容易,但為了追求合理稅制及財政穩健的稅制改革卻前途多舛,而且財政部也同樣面臨了政策難兌現的窘境。邱正雄在立法院表示,四月會提出取消軍教免稅的擴大稅基方案;隨後,經建會奉行政院指示研擬「當前財政問題對策」,亦提出擴大稅基、改革稅制,但報到行政院後卻被無情地封殺。在行政院討論過程中,一位以選舉起家的行政高層不悅地說:「你們有人發燒到四十度了嗎?要選總統了,還提取消軍教免稅?」果然,行政院很技巧地緩議了擴大稅基方案,這項邱正雄一上任就默默推動的稅制改革,不知道要塵封到何時才能見天日。
一位主跑財政部達十年之久的財經專業媒體記者感慨地說,過去財政部的改革措施也經常石沈大海,但像目前這樣今天說了、明天就變的情形卻前所未見。一位財政部一級首長也說,現在他的工作就是把長官的指示拿回來做文書處理,什麼理論與實務,沒有人會在意了。
曾幾何時,一個掌控全國金融、財政大權的主管機關,竟然淪為行政高層的文書處理單位,透過財政部的公文貫徹執政高層的意念。或許這樣的情形已經存在很久,只是一場金融風暴把它赤裸地掀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