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在2005年創辦《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邀請知名評論家、公民記者發表文章,一度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網路原生媒體。
2011年,美國線上(AOL)以3.15億美金併購《赫芬頓郵報》。電信商威訊(Verizon)2015年又以44億美金買下美國線上,赫芬頓在2016年8月正式離開《赫芬頓郵報》。而後,她把所有心思投注在新創公司Thrive Global,透過專職顧問、研討會,幫助人們管理睡眠品質、減少生活壓力。
2月10日為期三天的世界政府峰會(World Government Summit)在杜拜展開,逾600位演講者與會。她接受美國媒體CNBC專訪,暢談AI(人工智慧)與未來工作的關係、網路成癮等議題。以下為內容精華:
AI、機器學習成為顯學,有些人預測半數工作可能被取代,我們該如何因應?
我認為,我們不能只教導下一代和專業技能有關的「硬技能」,而必須培養他們的「軟技能」、提升適應力,才能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存活。
這麼做也是為了下一代的心理健康著想。如果你無法適應快速變遷,你就很有可能會焦躁不安、憂鬱。
沉迷社群 加劇同溫層效益
未來也有很多強調溫度和情感的工作,所以我們也必須教導下一代具有同理心。企業重視的是獲利,因此未來員工要學習,如何運用同理心提升生產力。
但比起AI的問題,我認為當前世界最大的挑戰是人們只關心自己的同溫層,而忽視同溫層以外發生的一切。
加劇同溫層效應的是社群媒體和線上遊戲。愈是沉迷的人,就離智慧、平和、力量愈遠。
我的忠告是:在為時未晚之際,趕快重新評估你和科技之間的關係。
當年我創辦《赫芬頓郵報》,進入第二年時,同時是兩個青少女的母親。我終日埋首工作、又要照顧家庭,長期睡眠不足,最後還是倒下來了。
當我弄清楚原因時,我才發現,不管是為了工作還是娛樂,數百萬人和我一樣,無時無刻黏在電腦、手機上,最後身體、心理都出現問題。
如果你當時在早上遇到我,問我「你好嗎?」我會不假思索地說「好」。因為我對這種死命撐住的工作模式已經習以為常,也忘了精神飽滿、睡眠充足的感覺是什麼。
我並不喜歡那個時期的自己。我變得情緒化、也不如以往有創意、同情心和同理心。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我又創業,和三星共同研發一款名叫Thrive的App,能幫你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情,並解決睡眠問題。因為當你開啟手機的Thrive模式時,除非VIP列表上的人傳訊息或打電話給你,你將不會收到任何通知,讓人清靜很多。
我認為,全球科技的下一個里程碑,是能幫助斷絕科技成癮的新技術。它能為我們創造時間和空間,不再只和手機、電腦螢幕互動,而是和其他人與自己內心產生連結。
為了重新取回對科技的主控權,我們得回顧一路上的足跡,弄清楚到底為什麼我們如此依賴這些科技?這種「超連結、永遠不斷線」的世界,是怎麼產生的?
別倚賴科技 拿回生活樂趣
領導力是這一切的關鍵。這也是我一再強調,生活技能、適應力和同理心必須成為學校課程一環的原因。
我們必須讓下一代及早做好準備。結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STEM教育非常重要,教他們懂得程式語言也很重要。
但,如果他們不懂如何適應快速變遷的世界,無論你教導他們多少工作技能,他們未來仍很容易感到挫敗。
我們終究會了解,科技只是工具而已。重點是我們怎麼使用它,以及它會帶來什麼影響。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顯示,89%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曾在社交場合上不斷滑手機,其中82%認為這嚴重傷害他們的人際互動。
只有和科技保持健康的關係,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健康。2018年AI、機器學習、雲端、區塊鏈的發展都愈來愈成熟,但我有不少朋友都漸漸覺醒,過去把生活的樂趣外包給科技產品,而現在要一一收回。
2019年是付諸行動、改變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