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年中,人工智慧(AI)應用在醫療上,全球各地都大有斬獲。曾開發AlphaGo的Google團隊DeepMind,利用人工智慧打造判斷眼疾的AI技術,準確率比眼科醫生還高,甚至能直接給出診斷建議。中國大陸的機器人「智醫助理」以遠超過及格標準的分數,通過醫師資格考試。
醫療產業發達的台灣,也不遑多讓,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門將在2019年第二季之前,推出AI門診,利用演算法搭配疾病標註資料。過去由人工執行判讀需要20分鐘,換成AI來做,只需要2秒,比對病灶的成功率還能達到八成。AI技術以醫生助手的身分,已經出現在我們的醫療環境之中。
AI來勢洶洶,醫科生該何去何從?醫療領域還會是學子的夢幻志願嗎?
人力長期不足 醫護工作穩定有保障
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醫學系畢業生入行後的第一年,平均月薪是8萬3000元,經過五至七年打拚,收入能漲到15萬元。護理、物理治療等相關科系,儘管待遇不如醫學系,但長庚大學護理學系主任蔡芸芳說,醫療具高度專業,永遠有需求,加上人力長期不足,醫護工作既穩定又有保障。
本文未完
歡迎登入閱讀
歡迎登入閱讀
雜誌訂戶登入可無限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