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守門人到通道

徐子婷
user

徐子婷

1998-12-05

瀏覽數 16,800+

從守門人到通道
 

本文出自 1998 / 12月號雜誌 第150期遠見雜誌

一九九八歲末已屆,有人為這一年下了「情色九八」的標題;下標題的新聞人,是否也不自覺地在情色風暴中扮演了一角?

一九八○年CNN成立、二十四小時不斷播出的新聞頻道出現,顛覆了傳統新聞學的定義——新聞從報導「已經發生的事」,變成報導「正在發生的事」。而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眾家媒體起而效尤,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想要扮演守門人(gate keeper)的角色變得益發困難:縱使掌握了攝影機與麥克風,可是媒體對於在鏡頭前將出現什麼樣的「新聞」,往往和觀眾一樣一無所知。

對於突發或進行式的新聞,媒體無從掌握狀況,使得新聞播報宛如球賽轉播。在台灣媒體開放、競爭加劇,以及SNG現場連線的推波助瀾下,這樣的情況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到去年的白曉燕案時達到「顛峰」。

不管是白曉燕的屍體在五股大排被發現,還是五常街的警匪槍戰,記者雖然身在現場以SNG連線,但他們對實際情況的瞭解程度,卻不比守在新聞媒體前的閱聽大眾多多少。球賽的轉播還有球評講評、分析,但是不加編排、篩選,也無法給與任何解釋的新聞處理方式,媒體已然自我簡化成為「通道」(channel)而已。

在競爭激烈、社會變化迅速的環境下,媒體對突發新聞的處理方式,或許只能以「通道」而非「守門人」的角色出現;但是在處理非突發性新聞時,媒體還是應該把持住新聞專業的自主性。以在美國郵寄過十六次炸彈包裹、造成三人死亡、二十二人受傷的「大學炸彈客」為例,他以「停止殺戮」為條件,要求《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刊登他的宣言。兩大報並沒有為了爭取獨家立即刊登,而是經過和政府協商、報社內部長考,在三個月後基於「維護公眾安全」的考量,由《華盛頓郵報》登出。

反觀台灣在陳進興案件中,新聞媒體卻立下了許多不良「典範」——報社不但全文照登他自比妖魔的逃亡信件,電子媒體更在他挾持南非武官人質時,競相叩應、讓他暢所欲言。

這種「你給我獨家,我給你個人秀」的惡質新聞文化,讓媒體從守門人的把關角色,全面棄守為單純的通道。延續到今年,從年初周玉蔻的信函在媒體全文照登,到在自己主持的廣播媒體發聲;一路延燒到年尾的Jo Jo林、王文洋生子糾紛在新聞媒體上的「獨家個人秀」。新聞媒體從「黑色」通道,成為「桃色」通道。

只是,當新聞媒體只剩訊息流竄管道的功能,面對訊息流竄更快速的網路等新興媒體的競爭,也許讓人不禁要問:我們還需要新聞媒體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