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已經不相信耶誕老人,但在看到巴黎滿街燦爛閃爍的燈飾和琳瑯滿目的櫥窗,女兒還是認真地擬了禮物清單。
我們也不免俗地進了人山人海的百貨公司去挑選送給奶奶和教母的禮物,購買她最愛吃的鵝肝醬…「像在台灣過春節前的辦年貨啊」,在咖啡店裡我安慰累癱的她,「給紅包比較經濟實惠,不用絞盡腦汁去想禮物適不適合這個人,也不必逛這麼久的街。」雖然喝著喜歡的維也納巧克力,她還是沒好氣地回答。
不過,我們還是討論了天主教的法國耶誕節就像台灣的春節,從耶穌誕生的耶誕夜開始到一月六日主顯節吃國王餅,都屬過年期間,春節則是從初一到十五元宵節點燈。
耶誕節也跟春節一樣,是家庭團聚的大日子,所有在外工作的法國人都會在耶誕夜前夕,帶著大包小包禮物趕回家過節,等待他們的則是豐盛的耶誕大餐。這跟在台灣春節返鄉公路大塞車,或是鐵路一票難求,年貨大街熱鬧滾滾,除夕澎湃年菜圍爐大同小異。
也因此,學校一放假,我們就風塵僕僕地趕回蔚藍海岸的鄉下,奶奶家的耶誕馬槽也等著女兒布置。普羅旺斯的家庭馬槽因為法國大革命時期禁止公共馬槽而方興未艾,進而成為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傳統。裝飾馬槽用的彩色小泥人源於十八世紀末,傳統手工藝精巧打造穿著普羅旺斯服飾和各種傳統行業的民眾,上百眾生相隨時代演變仍被持續創造。
依照傳統,女兒重建耶穌誕生場景的馬槽分為兩部分,一是馬槽,限定只能有嬰兒耶穌、天使、聖母瑪利亞和約瑟、驢和牛、來自東方的三王和前來拜訪的村民。另一部分則是傳統的普羅旺斯生活場景,房屋、水井、松樹、橄欖樹和風車等。從盒子裡拿出小泥人,想像他們要放在那個位置做什麼事,她可以自己玩上大半天。
圖/耶穌誕生場景之一。(圖片來源:pixabay)
之後,我們到市場去找十三樣甜點。依普羅旺斯的耶誕夜傳統,在午夜彌撒之後必須吃十三樣甜點,宗教意義上是象徵耶穌與十二門徒的最後晚餐,現實上則有確保來年財源滾滾的願望。
圖/法國糖果店。(圖片來源:pixabay)
十三樣甜點的傳統源於十七世紀,各市鎮互異,但都會有一不能切開,否則來年將會破產的甜橄欖油麵包;以及乾果四拼盤,灰暗顏色的乾果象徵四個托缽修會的長袍,即無花果乾象徵方濟會,杏仁是加爾默羅會,葡萄乾則是多明我會,核桃代表奧古斯丁教派。
圖/甜橄欖油麵包。(圖片來源:flickr)
除了四乾果,蜂蜜杏仁黑色硬牛軋糖代表罪惡的力量,松子開心果和胡桃製成的白色軟牛軋糖則代表純潔善良。象徵基督從東方來的椰棗,還有分別象徵富裕和活力的柑桔和葡萄,家家戶戶院子裡種植的蘋果、梨、榅桲等各式水果,以及從養蜂農家裡買來蜂蜜製成的果乾,都是選項。
「這不就像台灣過年吃的東西都有吉祥意義?」小妮子頗能舉一反三:在台灣,橘子代表大吉大利,蘋果是平平安安,鳳梨代表旺來。庶民追求豐衣足食、家道興旺、渴望平安的願望,古今中外皆然,具體表現就是賦予食物吉祥吉利的意涵。
「你最喜歡哪一樣甜點呢?」
「核桃。」
「奧古斯丁教派啊──」
「才不是呢,台灣的外婆說,核桃補腦,多吃會變聰明。」
(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