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金融風暴Vs.華人奇蹟

臧聲遠
user

臧聲遠

1998-10-05

瀏覽數 17,100+

金融風暴Vs.華人奇蹟
 

本文出自 1998 / 10月號雜誌 李遠哲情結,再造中研院

九月初的大連,梧桐樹已開始落葉,一片初秋景象。在亞洲金融危機即將踏進第二個秋天之際,《遠見》雜誌在大連舉辦「海峽兩岸經濟與金融研討會」,邀集兩岸學者專家,共同探討亞洲金融風暴對兩岸的衝擊與應變之道。

《遠見》雜誌社長高希均教授致辭表示,西元兩千年正好是中國的龍年,許多趨勢專家如奈思比,都預言新的世紀將是亞洲人的世紀,但亞洲卻在即將跨進二十一世紀門檻時,淪為金融廢墟。曾任政大金融系主任的汎亞銀行董事長張春雄,更用「第三次世界大戰」來形容這場風暴的慘烈。

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著有台灣第一本東亞金融危機專書的溫世仁表示,亞洲企業已出現「黑字倒閉」的現象,也就是企業本身雖能獲利,卻因為「銀行沒錢借,上游不供貨,下游不還錢」而被迫停工歇業。更可怕的是信心危機。「經濟就是靠錢的流動,但現在大家都抱著資金不敢動,不景氣就這樣降臨,」溫世仁說。

危機的根源在於競爭力下降

與會學者們一致指出,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在於出口衰退、持續出現巨額貿易赤字,但匯率卻採取盯住美元政策,幣值隨著美元走強而高估,使出口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利率偏低,使亞洲國家輕易就能舉借巨額的短期外債,彌補國際收支的缺口,埋下到期無法立即償還的陷阱。

此外,亞洲金融機構充斥政商特權放款,提供財團盲目地擴充,或是過度流向股市和房地產,一旦遇到風暴襲擊,金融機構就很容易被壞帳拖垮。

大連艦艇學院教授杜輝進一步指出,亞洲風暴表面是金融危機,內裡則是產業危機,也就是產業升級發生「斷層」。中正大學鎮明常教授引述美國經濟學家A. Young和P. Krugman的研究佐證說,亞洲過去的經濟奇蹟,其實是靠生產要素的不斷投入,而非技術的進步,成長只是「虛有其表」。台灣在亞洲風暴中受傷最輕的原因,就在於技術提升傲視各國。

高希均也指出,亞洲危機的根源在於競爭力下降,「競爭力衰退的國家,各種問題和現象都會冒出來;但競爭力強的國家,就算貨幣升值仍可增加輸出。」他表示,最關鍵的競爭力就是教育,他建議,大陸當局在歡迎台商投資的同時,也應該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興學,這與中共總理朱鎔基的「科教興國」理念不謀而合。

除了教育投資外,高科技產業也有賴風險投資公司(台灣稱做創業投資公司)給與資金扶植,美國和台灣的資訊電子業堪稱典型的範例。申銀萬國證券大連營業部副總經理張鵬軍認為,大陸現有風險投資業規模實在太小,應由官方主導出資,並發展類似美國NASDAQ的股票店頭交易市場,使高科技企業能在短期內上市。

中國建設銀行大連總稽核薛峰表示,亞洲金融危機為中國大陸上了一堂「免費課程」。「我們沒有付出很大的

代價,卻得到如同身受的深刻教訓。金融開放寧緩勿亂,因為失誤的代價怵目驚心,」薛峰說。

然而,衝擊仍然在所難免。以外貿依存度甚高的大連為例,外銷主力的機電產品,今年第一季對亞洲國家的出口劇跌五七%:來自南韓的直接投資也衰退七九%。仗著貨幣貶值,大量廉價的亞洲商品湧進大陸市場,「從前韓國進口魷魚為每公噸一千元人民幣,目前已降到五百元,」大連市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少華舉例說明。在地的水泥公司外銷東南亞受阻,產品轉攻內銷,使原本就供過於求的大陸國內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

人民幣到底會不會貶?

面對如此嚴峻的出口挑戰,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是否守得住,「保八」(經濟成長率維持八%)能否如願達成,深受外界矚目。東北財經大學研究員金鳳德里苗,大陸當局當初「對於亞洲金融危機的估計不太足」,尤其沒料到會發生第二波的日圓危機。

不過金鳳德指出,大陸的分散出口策略明顯見效,對歐美地區的外銷激增,足以彌補亞洲方面的損失。大陸對日本、美國和歐洲的出口結構,現已拉近成為「等邊三角形」。

大連海事大學國際商務學院副院長于穎也指出,隨著紡織和機電產品的出口退稅率調高到一一%,和外銷產業的利率連續調降,大陸的出口仍可保持強勁的勢頭。

于穎認為,人民幣有維持穩定的扎實基礎,包括大陸的通貨膨脹已抑制到超低水平,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外債結構遠低於警戒線,人民幣業務也僅在上海的浦東對外國金融機構試點開放。

「大陸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代價,似乎不如一般人想像中那麼大,」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說。據推算,大陸今年貿易順差可達四百五十億美元,並不比去年遜色;外資引進也可望超過三百五十億美元,僅略低於去年的四百五十億美元。「大陸仍有足夠能力繼續支持人民幣的穩定,」林祖嘉分析。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不可否認,人民幣貶不貶,最後還是政治在主導。「最高領導人都說不貶了,我們就信了吧!」大連市副市長夏德仁幽默地說。

不過從台商的角度,偉大科技董事長張福賢表示,人民幣的黑市價格,早已貶值到九元兌一美元左右。「這是台商實際所須面對的匯率」,縱使官方匯率保持不貶,台商仍然蒙受超過九%的匯兌損失。

英業達集團副董溫世仁也不諱言,中國大陸作業員的工資水準,原先只有泰國的二分之一、馬來西亞的三分之一。但是東南亞幣值劇貶後,大陸對外商的「勞力誘因」開始消失。而嚴重的供過於求,則使「市場誘因」也逐漸消失。

是危機也是轉機

由於日本是大陸首要的出口市場,日圓若跌得太不像話,人民幣唯有棄守一途。不過對日本氣憤歸氣憤,東北財經大學金鳳德仍客觀地指出,日本適度降低匯率是「必要的、合理的」。因為財政和貨幣政策所有法寶,用來振興日本經濟都宣告失靈;貶值帶動出口擴張,成為最後的一張王牌。

「日圓貶值並不像一些人描述得那麼可怕,形成那麼大的威脅,」金鳳德說。因為貶值有利於歐美資本購併日本產業,衝破封閉的日本市場,改革疲態畢現的經濟體制。況且日圓兌美元的匯價,過去大部分時候,都低於目前一百四十圓的水平。

中正大學鎮明常認為,人民幣要是貶值,技術上最好能夠一次貶足,「一次就把所有預期都消除掉。」

無論如何,亞洲金融風暴對兩岸來說,既是危機也是轉機。中華票券公司董事長薛維忠便指出,大陸可藉這次出口趨緩、拓展內需的機會,「增加對內地的投資,來平衡沿海與內地、城鎮與農村的差距。」

而人民幣的維持強勢,也是大陸企業「引進產業升級所需的先進設備,以及提前償還外債的有利時機,」大連市政府張少華說。

林祖嘉研究發現,亞洲金融風暴這一年來,台灣對東南亞的投資和貿易明顯地轉向中國大陸。兩岸的貿易層次也升級,迅速朝高科技的電子機械業發展,傳統的紡織和製鞋則不斷萎縮。林祖嘉解釋,這證明「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反而吸引更多台商投資,」也更強化兩岸產業的垂直分工。

台北市期貨公會理事長張永京認為,亞洲金融風暴最慘痛的教訓,在於提醒企業做好「風險管控」。一九八0年代美國股市崩盤的經驗,就促使美國金融機構制定風險報告書(risk book),瞭解自己暴露在哪些風險中,哪些可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來避險。相形下,亞洲企業幾乎沒有避險的概念。

儘管衍生性金融商品背負不少罵名,甚至被指為投機炒家的溫床,但張永京引述新加坡資政李光耀的話說,亞洲領袖若對衍生性金融商品多幾份瞭解,就不致發生金融風暴。一個現成的例子是,八月底香港政府和國際炒家的港股期貨指數大戰,財政司司長曾蔭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索羅斯踢到鐵板。

「衍生性金融商品像把刀,既能傷害你,也是你的攻堅利器。千萬不要等到哪天需要用的時候,不但無法自保,還把自己砍了,」張永京說。

亞洲政府的共同對策

另方面,亞洲股市重創後,加強市場管理成為當務之急。周行一和劉玉珍兩位教授指出,授與證管會更多執法權力,嚴格提高上市公司的財務透明度,升高證券公司的資本門檻,已成為亞洲政府的共同對策。

亞洲金融風暴到底還要肆虐多久?大東證券公司總經理王伯鑫引述IMF(國際貨幣基金會)的報告表示,二十年來全球發生的三十二次金融危機,平均需要三.二年才能復原。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誠憂心地指出,東南亞政府面對經濟蕭條,第一個反應就是遣返外勞。甚至大陸沿海地區的地方政府,也要求企業解雇西部的外地勞工。以菲律賓來說,外勞的匯款占該國預算收入的一半,遣返政策的打擊可想而知。

不論如何,正如大連副市長夏德仁所說,「市場經濟的台灣和社會主義的大陸,從前經濟轉型最成功,現在是對抗金融風暴最成功。兩邊各自的奇蹟加起來,可謂華人奇蹟。」

「唯有台灣、大陸、香港的金融政策相互配合,才能使大中華經濟圈在金融風暴中屹立不搖。否則各自為戰,不僅代價很大,而且容易給炒家可乘之機,」偉大科技董事長張福賢有感而發地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