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開文學新體例,作家張耀升、伊格言與陳青簡直讓傳統文學產業的前輩都看傻了眼──他們正在互聯網上玩起實驗。
許多作家或學者感慨現代人不愛讀書,義大利一位文學翻譯副教授Tim Parks就曾寫道,「我們身處閱讀的黑暗時期」,因為我們太難找到一段完整的時光供閱讀,多數時候我們被各種訊息追著跑而一刻不敢鬆懈,真要利用零碎時間,也寧可柿子挑軟的吃,需要思考的文學作品就敬謝不敏了。
什麼方法能讓文學跟上世界的改變?鑿開新的文學體例,作家張耀升、伊格言與陳青躍躍欲試。
他們與電子書公司「Readmoo閱讀最前線」合作發起新媒體網站「外邊世界」、他們開粉絲專頁、在臉書上直播,甚至還跟電商一樣在臉書上做行銷活動,未來也不排除讓文學作品成為內容行銷的一部分,為文學產業的商業模式揭開新頁。
誰說作家不能搞粉絲專頁?張耀升認為,過去的文學作家少了與外面真實世界的互動,所以作品題材往往太過圍繞自己。而要打破這件事情,就得從「互動」作為出發點,寫有人想看的東西、用有人在用的媒體──臉書。
出版業轉型過程中,許多作家羞於把自己變成一個商品或商人,去推銷自己,而不像國外作家早已擅長使用網路科技行銷自己,把自己的作品捧到讀者眼睛前,外邊世界則決心改變這個現象。
要經營,文學作家也得不感性
作家是很古老的行業,就連稿費都是萬年不變,他們思考的是:還可以嘗試什麼新做法?在挑戰過程中難免會侵犯到舊價值,這時候會有世代衝突跟權力交換,怎麼面對?
這3位作家顯然天性叛逆,他們打破過去感性至上的作家性格,反而以再理性不過的策略來經營外邊世界,不僅讓他們的粉絲專頁單篇觸及率可達10萬,分享數也常常破百,成為文學界最夯的網路新產物。
陳青說,他們以嚴謹制度經營這個平台,不像大家以為的那麼感性,「我們有固定的交稿時間,每個月開會訂不同主題,一個作家還要同時要兼審稿編輯,」再加上Readmoo支援社群編輯及宣傳策畫,用團隊方式理性管理每個步驟。
光看寫作題目就可知道,這些議題的設計都相當吸引眼球,有些大眾關心的題目因為具有爭議性,也會在不自覺中「引戰」:他們大膽寫「世代戰爭」,為何大家總愛說一代不如一代?上一輩的愛情與性愛跟年輕人差在哪裡?
或者,他們以「戰文組」為題(指有人認為文科無用、應該廢除而引起的辯論),結果意外在臉書上引出一票「學者」在文章底下開始酸作家、筆戰起來;他們也寫「台北漂流」,寫在台北的異鄉人之於台北,為什麼手扶梯站左邊就會被說是「南部人」?為什麼南部男生總是比較難把到北部妹?
這跟我們想像中的文學好像有那麼一點不一樣,文學不是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嗎?不是駱以軍的《西夏旅館》嗎?或者是艾莉絲孟若的《親愛的人生》?
伊格言說,「我們不自限於抒情,我們寫大眾關心的議題,但是用作家的角度寫出各種面向,寫得有深度。無論算命、台北漂流、世代戰爭⋯⋯這些都是大家關心的議題,而且一直都有被閱讀的價值,誰說文學就一定得是抒情的、個人的?」
透過文章,陳青說,出生在臉書時代的年輕人們,以為自己獲得更多的訊息,但事實上卻是比以前更少,因為都是同溫層,「我們要的構成我們」,而外邊世界就是想證明給大家看,什麼是有趣的閱讀,如果網路是同溫層,要怎麼改變同溫層的結構?「就像莫比斯環一樣,讓你不知不覺就走到外面的世界了。」
這些有趣的文章在現階段是為了引起更多大眾讀者的共鳴,讓臉書上的閱聽人知道文學並非想像中的艱難、有距離,到了下一個階段,張耀升也不諱言,他們會考慮新的商業模式:內容行銷。
「很多廣告做得不好,那我們能不能來做禁得起考驗的、有內容價值的原生廣告?舉例來說,我們能不能以波蜜果菜汁為題目來寫文章?」張耀升說,商品背後可能連結童年時光、珍貴回憶,認真來寫一定能夠產出有深度的文章,而這會是可以流傳的、不會被輕易淘汰的價值型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