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輩朋友聊天時,你是否曾感嘆工作了幾年,薪水似乎也沒增加多少、職位好像也停滯不前;就算許多報導都鼓吹年輕人前進海外,卻又擔心以自己現有能力,真有辦法在國外生存嗎?感嘆到最後,總覺得人生哪裡好像卡住了,眼前一切食之無味,卻又棄之可惜,該怎麼辦才好呢?
實踐家教育集團董事長林偉賢,大四時被學校退學,進入社會時連大學畢業證書都沒有,找工作處處碰壁;但如今,他所創立的實踐家教育集團,海外分支機構遍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中國大陸等地,不只被大陸官方評鑑為與長江商學院、中歐管理學院並列的三大培訓管理機構之一,公司投資與管理的新創公司近150家,他還被馬來西亞首相聘請為中小企業拓展中心國際戰略智囊。
「我的起跑點,絕對比現在許多年輕人還要差上許多,但我敢把夢想放在世界級!」林偉賢說,一個人如果只看眼前,當然視野就會局限,但如果選擇看向世界,各種機會就都會出現,「英雄選擇戰場,你的世界不在台灣,不是在台北、台中或高雄,你的世界在全世界。看世界,是年輕世代最重要的能力!」
Q: 上一代占了年輕人資源?
離開3萬6000平方公里創天地
很多人聽到走向國際,首先擔心自己能力不足,林偉賢強調,能力可以學,要成為國際人才重點其實是「心態」,「你覺得不行,就真的不可能;覺得自己可以,就一定找得到方向和機會做到。」
林偉賢說,台灣是個海島,這件事對年輕人來說,既好又不好。不像位在大陸上的國家,例如中國,你可以從廣東直接走到越南,或是泰國可以直接走進馬來西亞,「走出去」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件會覺得有障礙的事;但在台灣,如果你不敢踏出去,就真的哪裡也去不了。
但也因為台灣是個海島,如果一個人願意走出去,那任何地方都可以是選擇,不像位在大陸上的國家,很多人可能只會想去已經熟悉的鄰國;四面環海,反而提供了更多選擇的自由。
「不過近年來在台灣,我看到的卻常是閉鎖,」林偉賢感嘆,許多年輕一代只想留在島內,企業也在島內陷入困局,連政治上都是內鬥消耗,大家並沒有往外看看我們到底在世界的哪個位置,也沒有發揮台灣其實可以作為樞紐的價值。
林偉賢說,相比台灣許多上一代的創業家,拿著007手提箱就出國闖蕩;許多年輕人對未來的思考,只停留這塊3萬6000平方公里土地上,外頭世界對他們來說,只剩手機螢幕上滑過而已;就算真的出國,除了旅遊卻沒有看到其他。
也因此,在網路上常可以看到許多八、九年級生,指責五、六年級,占據了原應屬於年輕人的資源,「但其實有哪一代的人是可以壟斷一切?又有哪一代的人是沒有機會和環境?」林偉賢說,一個人能擁有多少,都是可以被自己創造出來的,但如果一個人只是雙手往上等著別人給,那就永遠都得不到滿足。
林偉賢用地獄與天堂的故事比喻:地獄裡滿桌好菜,但每個人的手,變成一雙長長且不能彎曲的筷子,大家夾不到眼前的菜,飢腸轆轆卻看得到吃不到,人人充滿了怨恨與痛苦。
但你到天堂,會發現天堂和地獄一樣,每個人的手也都變成長長的筷子,但大家互相夾給對方吃,不只每個人都吃得很飽,還和樂融融。
同樣的環境,你怎麼看待,可能是地獄,也可以是天堂。林偉賢強調,跨國人才的「走出去」,不只是「身體上的離開台灣」,更是「心態上的開放合作」,如果一個人覺得別人有的,其實都應該是我的,而不是我來為別人創造什麼,就會陷入抱怨的漩渦中,只有不滿而無法創造,哪裡都去不了。
Q: 被對岸挖角,用完即丟?
用活腦筋成為無法取代的人才
就算有了跨出台灣走出去的意願,但很多人還是會擔心,來自全世界的競爭者這麼多,我真的做得到嗎?去了會不會變砲灰?
「21世紀的競爭力,決定在學習力;學習力的全方位落實,決定在行動力。」林偉賢提醒想要成為國際人才的年輕人:競爭力和學習力是密切相關的,一個人如果停止學習,就算現有成績多麼傑出,走向世界時還是會遇到瓶頸。
台灣人常覺得機會與財富匱乏,但這兩者都有賴豐富知識和提升能力而得,不是去要就能獲得,而是自我培養。林偉賢認為,一個人在職場上快速成長的最好方法,不是「張手向別人要求幫助」,而是「把自己有的分享給別人」。
在大多數人求學過程中,班上應該有3種同學:第一種成績很好,可是人家問他,他都說「我不知道、我不會」;第二種是真的不會,當別人問他,他也沒能力教人,「我真的不懂啦」;第三種人不太懂、但卻願意努力去把它弄懂,「我也不太會耶!那我們一起研究,試看看怎麼解」。最後一種人,往往在教別人的過程中,把會的更加強、不會的也搞懂,他的成績不會一直在後面,而是一直進步,甚至走到前面。
成績最好的人,如果不肯分享,有時遇到沒練習過的題目,反而不會;但教人的人,不只透過分享幫自己學會,更贏得了友誼,創造了網絡。這也是林偉賢觀察到,過去台灣有些人走出去時常犯的錯,「守著自己的能力,以為這樣才能讓自己保持優勢,但其實反而讓自己停滯」。
例如7、8年前,大陸的平安人壽推出龍騰計畫,要在台灣找1000位保險代理人,給出100萬人民幣的年薪。但這1000人過去,不到1年,幾乎都鎩羽而歸,最後留下的不到5%,等於不到50人。
很多敗退回台的人說,大陸把人挖角過去,當他們學會做法,就把台灣人一腳踢開。但林偉賢說,你的能力不可能不被學,但怎麼讓他們學了還是比不上你?關鍵就在透過教的過程,讓自己的台灣經驗接地氣。
「很多台灣人走到海外,帶著台灣經驗去,卻沒有和本土結合,」林偉賢觀察到,當地人努力成長,當他學會了你的能力,當然就自己來了;但如果你在教的過程中,也學習他們的思考方式、做事方法、組織制度,然後融合回到原本擁有的台灣經驗中,一定可以做得比當地人更好。「當別人都在進步,你卻緊握著原本的能力停下來,那等於是退步;但你與對方一起共同學習,反而可以讓自己持續往前走。」
林偉賢說,自己是台灣人,為什麼馬來西亞首相願意聘他為智囊團?「我在教的過程中,有機會了解他們的困難和不足,也才能結合原本台灣的知識,給出甚至比馬來西亞人更了解馬來西亞的建議,」先給,就能從給的過程中,讓自己得到本土化的機會。
Q: 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怎麼辦?
你的目標不是100分,是140分
當然,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一定會遇到大大小小挫敗。林偉賢說,成為國際化人才的第3個要點,就是「遇到失敗,更要積極挑戰」的自我企圖心。
林偉賢東吳大學四年級上學期時,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在社團上,導致成績全部不及格。林偉賢的父母,在知道他即將被退學那一刻,直奔學校,從老師、教授、主任、教務長一個個拜託起,最後到了校長室。一進去,兩人就直接跪了下來,校長雖然馬上就把他們拉起來,但沒辦法,林偉賢還是被退學了。
「看到父母跪下的背影,我告訴自己,除非以後學校要我來當教授,否則我絕對不回來;除非學校要我來頒獎,否則我也絕對不回來。」林偉賢說,當年他只有21歲,面對這樣慘烈的失敗,他卻為自己許了兩個更高、甚至可以說很狂的目標。
林偉賢至今還沒到東吳教書,但他拿到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聘書,某種程度也算在另一地方達成;去年,他獲頒東吳大學傑出校友,帶著父母重回學校,把當年帶給他們的羞恥,用榮耀還了回去。
「挫敗一定有,但如果你一遇到挫敗,就修正目標往後退,那哪裡都去不了!」林偉賢說,遇到困難時,反而更要把目標往上提升,因為出發點已經輸人家,想追回錯失的部分,當然只能加倍努力。
假設大家讀完大學畢業,出發點是100;但自己被退學,等於出發點是60,想在1年後追回,目標就應設定為140。因為在這段時間中,別人也會往前走40分,同樣時間內,除了要把原本落後的40分補回,還要追上別人前進的步伐,才能勉強和他們一起。但如果一開始就認為自己做不到,於是把目標設為60就好,「那不就等於後退了80分,不是更慘?」
「這就是我要求自己的方法,遇到失敗,那就一定要做得比原本設定的更高更遠,」林偉賢說,只要目標在,路就不會消失;但如果你放棄目標,就連路都走不完,更談不上到達理想、或贏過別人了。
「一個人要成為國際人才,最重要的不是技術上的能力,而是心態上的積極,」林偉賢說,把眼光放到世界,你才會看見眼前以外的新機會;願意給,才能從中得到反饋,把既有能力轉化為當地應用,創造不敗優勢;最後,則是面對挫折更要挑戰的企圖心,冒險一定會有風險,失敗了,就用下一次追回來,如果只是降低目標讓自己滿足現狀,永遠只會落後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