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瞬息萬變的跨境市場,各國政策、企業動態看得眾人眼花撩亂,每有新消息,總引起一陣焦慮。人人都好奇:這場電商的世界大戰,台灣角色在哪裡?當跨境電商成為百工百業轉型關鍵,大翻盤卻不一定等於大獲利,台灣電商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
「電商競爭,是生態系統的競爭!」商發院電商組長朱訓麒說。投入電商領域超過10年,他認為,跨境電商不是救命仙丹,反而是再次體檢台灣品牌、產品、通路、行銷、社群的機會。擺脫盲目跟風或焦慮,品牌主唯有先打破神話、認清跨境經營本質與目的,才能站穩腳步,立不變於變動之中。現在就體檢自己的跨境觀念,看看你是不是也不小心陷入了以下4個迷思點?
1 別人有阿里巴巴、Amazon,台灣也要有大平台卡位?
放眼望去,全球跨境電商平台已進入大者恆大、寡頭競爭階段。阿里巴巴,Amazon、eBay紛紛打通各國站點,互通市場。朱訓麒認為,台灣品牌要做全球生意,要討論的已非該不該跳上平台大船?而是怎麼在船上做生意,才能創造價值?
他觀察,目前各大論壇講座的專家、媒體曝光聲量,多半以平台商為主,實際上,在網上做生意的品牌主,才是人數最多的主流需求。
問問台灣網商最擔心的問題:運費怎麼算?市場怎麼選?如何省錢?稅金多少?在大型平台,這些問題多半已有合作夥伴或是建置策略,品牌主們若認清便無需糾結,更可專注於研究核心產品及品牌策略,在主戰場站穩立基。
2 比殺價、拼速度,虛實互搶爭地盤?
促銷優惠、快速到貨,這是台灣最常見的網購宣傳標語。注意!與時間賽跑的搶快殺價,背後產生的問題,很可能是無法把餅做大、反而造成虛實互搶的長期電商生態危機。
「電商的本質是什麼?是利用數據創造消費者需求,做有智慧、有價值的推薦。」對網路消費者而言,基本需求是便宜買到東西,接著是更舒適愉悅的購物體驗,包括買到國內難買到的商品,以及更智慧多元的消費選擇。朱訓麒認為,台灣多半仍停留在殺價競爭,對於網路購物的增額價值,仍有進步空間。
加值做法是:歐美某些網站銷售衣服,商家除了線上推薦其他搭配選擇,也列出附近門市,提供消費者預約時段到實體店面,讓專家提供穿搭建議;又好比在網上購買眼鏡,可一次選擇5副試戴,不適合還可以統統免郵資寄回,不僅突破虛與實的購物限制,也擴大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3 流量是一切!SEO最重要?
坊間各式電商課程,脫離不了SEO、社群流量速成班,但若餅沒變大、產品沒增加、消費體驗沒進步,只會讓訪客白白流失,還把流量費用炒得天價,等於白忙一場。跨境品牌主如何才能脫穎而出?朱訓麒分析,台灣傳統製造業缺乏主動開發商品、打造品牌等經驗,服務業又較少見一起步就邁向國際舞台視野,面對複雜「變種」的跨境電商,沒有一步登天,唯有回歸產品和品牌力,才是真正長久經營關鍵。
開發產品不是盲目瞎摸,而是對準目標消費者需求,打對痛點。他也提醒品牌主,別忘了跨境電商的本質是數據,無論利用網路工具或不斷操作累積的資料,都是能發覺市場需求的線索。
4 創業計畫要備好,沒想清楚別下手?
擬定目標市場、分析產品優劣競爭、規畫通路......過去行銷課堂教的,在跨境電商世界中,可能也不再全都適用。網路讓實體開店成本降低、變動卻大幅提高。從大批量、大庫存,變成多款式、少庫存的「柔性供應」,業者必須要能快速反應、量身訂製,才能確保利潤。
「進入這一行,從第一天開始到最後一天,都得一直學習,並且不斷犯錯。」朱訓麒強調,供應鏈與經營模式的改變,除了必須仰賴數據支持,執行上更牽扯到組織和技術等各面向,唯有從根本思維改變,才有機會突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