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家庭已面臨名存實亡的危機,家庭結構有逐漸崩裂的跡象,不少家庭雖然家人住在一起,卻各自為政,彼此漠不關心。
家庭的問題出在那裡?華府全國家庭研究所主任康洛伊(Donald Conroy)博士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
「要瞭解家庭為什麼逐漸分崩離析,」他說,「必須追溯到十八世紀。當時美國是一個農業杜會,農村家庭必須合作才能有飯吃。年輕人也在家裡學得謀生技藝。」
「那時候娛樂的方式很少,一天終了時,晚餐桌上就是一個家庭聊天取樂的場合。在穀倉落成派對或豐收舞會上,家庭總是整體應邀。他們驕傲地一起進場,共享歡樂時光。為了樂趣也為了生存,家庭都有存在的必要。」
農人進入都市
工業革命發生後,工廠提供了農人比較輕鬆的工作機會。於是農人賣了祖田,攜老扶幼,躍入都市生活圈中。在都市裡,這些家庭有相似的種族背景或宗教信仰,形成親密的街坊關係,傳統習俗在此蓬勃發展。男人在相鄰不遠的工廠上斑,女人則左鄰右舍地串門子,借一把辣椒,交換一道烹調秘方,或高興地嚼嚼舌。小孩子不上學的時候,都在大門口的街道上玩耍。
雖然家人不再需要靠相互合作維持生存,但仍有傳統習俗把他們繫在一起;只是城裡有酒館、劇院、舞廳和稠密的人口,在家庭之外提供了其他尋找樂趣的途徑。
一九六九年以來,社會價值及規範急遽變化,家庭隨之受到考驗。夫妻都上班、性別角色轉變,以及家庭之外娛樂方式和知識刺激的激增多變,都使得昔日家庭的親密關係不再。此外,在這個高科技的資訊時代,我們不必與家人緊密相依,即能擁有更廣闊、步調更快且更多采多姿的生活。
也許還有人記得,從前全家人圍繞在起居室中央的收音機或電視機前面,收聽廣播或觀賞電視表演。我們與家人一起大笑、說笑話,甚至投票決定接著要看什麼節目。「現在,」康洛伊博士說:「典型的美國家庭中到處充斥著電唱機、電視、電話、錄影機、計算機、個人用卡式錄音機等。過去我們與家人一起觀賞、聆聽或討論的活動,現在都各自在房間裡進行。
共享知識.一起成長
「有趣的是,我們逐漸發現那些看來拆散我們、孤立我們的事物,反過來卻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比以往更佳的家庭關係。」
這話怎麼說呢?我們只要想想過去那些農家的情形就知道了。那時候除了偶而圍著圓桌談談莊稼之外,還有什麼可談的話題?沒有彼此共知的新聞,也幾乎沒有時間悠閒地讀書,人們雖然回到家就相聚共處,但是他們能否共享知識見聞,一起成長呢?
現在,通訊事業發達,每個家庭成員每天都可以接觸到新的視野、聲音和觀念,然後把汲取的訊息帶回家。讓家人與我們共享經驗,變成我們應盡的責任。
「良好的溝通,」康洛伊博士強調:「是一個健康家庭最主要的特性。家庭成員應培養的最主要技巧之一,就是如何傾聽彼此的談話。我們要用頭腦和心去聽,瞭解對方的話語,並感受話語後面隱藏的情緒和關懷。」
受到壓力更團結
托爾斯泰曾經寫道:「快樂的家庭都很相像,不快樂的家庭卻各有其不快樂的原因。」這些快樂家庭的共同點是什麼?「他們說話直接了當而親密。態度直率而有建設性,不會常常吹毛求疵。家人彼此欣賞,常感到維護家庭是彼此共同的目標和義務。受到壓力時,這些家庭只會更團結,而不會四分五裂。」
雖然我們知道家人之間溝通良好和相互欣賞感激,可以淨化家庭氣氛,但日復一日不知何故,我們經常會對待朋友比待家人好,或與朋友分享的秘密比親人多。這是什麼道理?「因為我們對家人早已習以為常了,」康洛伊博士回答:「把家庭關係視為理所當然,是腐蝕婚姻或家庭的最大因素。」
要在親密關係中有真正的突破,必須讓自己及家人擺脫平日身為父母兄弟的角色,彼此成為朋友。大家需要以新的眼光看待對方。
如果你懷疑自已對家人何必如此在乎?你可以自問:「遭遇困擾時,如果身邊沒有一個可信任的人,處處碰壁,我會向誰求助?」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家人,不是你找尋的最佳對象嗎?
家庭尚未垂死,但多關注一點總沒有害處。
(摘譯自Pre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