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隆小檔案/
■ 1982年生,台中人,過去曾在台北念書、工作
■ 30歲前是平面媒體的攝影記者,30歲後轉換跑道,戴上手套當起黑手
■ 2年時間累積資格,考到證照,尋找員工,畫好藍圖,蓋好工廠,一切重來
過往/
大學時代來到台北念書,之後在台北做一位平面媒體的攝影記者,薪水是還過得去的,同時因為自己的省吃儉用,也在永和買了房子,小廖說,那時候跑立法院,立法院的康園餐廳40元自助餐吃到飽,對他幫助很大(笑)。
在一次的西藏拉薩之行,遇到同是來自台中的女生,兩人熱戀之後結婚,之後決定回台中過生活。
轉換/
2013年小廖從北部平面媒體線上退下來,原本要回台中老家繼續從事記者一職,後來覺得就業前景不好,最後決定投入汽車修護一行。
他在平面媒體做了10年,在當記者時,曾採訪過技職教育的改變相關主題,包括德國、澳洲。採訪裡也看到了別人創業,而在記者工作之外,就是喜歡自己找二手車改造,當成興趣。30歲結婚後,萌生轉行念頭,於是決定從事汽車修護業。
既然目標鎖定,小廖選擇到中區職業訓練中心的汽車修護班上課,進行職前的專業培養。
8個月的課程,加上兩張證照(汽車修護乙級、丙級)的保證,他很快的找到汽車維修廠的工作,前前後後待過MAZDA、Audi、Benz進口商等維修廠,由於他很勤快,所以在短時間能累積經驗。然後在今年2016年開了自己的汽車修護廠。
車是要上路的,每個維修步驟都很重要,扭板數值多少就是多少,不能只憑感覺。
起步/
雖然有兩張證書,但修車這行的經驗跟技術卻不是證書可以給的,這點小廖非常清楚。不過,在媒體這些年,讓他的口才跟溝通有很好的發展,所以在各大車廠工作的那些日子,除了拚命學習外,他同時也在尋找自己創業路上的同伴。當決定自己的車廠開業時間後,蓋廠房、買機具、找員工,這一切就一點一滴的成形了。
小廖說,他很清楚自己的口才能夠在維修廠裡面扮演什麼角色,所以當自己是廠長時,規畫流程、劃分工作、接待客戶、尋找客戶、財務規畫等等的後續追蹤項目就是他所努力的方向。他說,我的技師要能主動發現維修上的問題,並且以品質一流的維修保養為目標,至於跟客人的溝通,就由他來執行。
小廖說,他自己在媒體業也待了一些日子,該有什麼樣的薪水,來到修車這行,他也認為他的員工有10年資歷的,當然待遇是要比較好的。「總不能10年資歷當5年價錢給嗎,沒好的條件,別人怎麼跟你一起打拼, 」他說。
維修前幫車子蓋上墊子,對車子用心,也是對客人負責。
目標/
小廖說目前他的廠可提供引擎、電機、底盤等三種服務,未來他希望能增加板金跟烤漆兩樣項目。「我希望未來能夠提供客人的是一條龍的服務,至於有3個項目,我是不想去碰的」,他說。輪胎、美容、音響改裝,這3項,已經殺到見血了,投入了,對於自己是沒有助益的。
小廖說,他之前做過的車廠長官有教他一句話,他覺得很受用:「修車這行,一開始你要不怕髒,愈髒愈好,這是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如果你還想繼續修車,就要把手洗乾淨,往另外一層發展」。
是員工,也是創業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