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 點,夏天的陽光已刺眼奪目,興大附農園藝科學生在菜園裡來回巡邏,悉心檢查他們剛種下的小番茄植株,不時澆水、除草,直到結實纍纍,這是每天到校第一項任務。
從種植到收成親力親為,是農業類科學生必備的本事,拿得起鋤頭、彎得下腰,雖然辛苦,但成就感無可取代。前中興大學理學院副院長暨代理校長李林滄描述,「學生看著自己種植的蔬菜一天天長大,眼神中的熱情跟面對課本、考試時完全不同。」
青年務農潮會種也會賣
挺得過風吹日曬,努力耕作仍要靠天吃飯,這是以往農人寫照,而有機、休閒農業興起,加上科技輔助,愈來愈多青年回鄉,從事農業生產、加工或銷售。即使是務農,也不只種稻,占65% 務農人口的蔬果農才是大宗,而花卉、菇類賺頭大,是近年流行的高經濟產值作物。
「我希望開一間休閒農場,收入不只靠農事生產,也來自觀光,」2014 年拿下全國農業類科技藝競賽農經職種金手獎,學生楊家芃已立定未來志向。他早在高二「農場實習」課,就體會過務農的辛苦,他回憶,當時校園、農場兩地跑,有時甚至忙到沒時間吃午餐,而且學得還不止耕作技術,楊家芃以香茅為例,學生還要在農產品加工相關的課程上,把自己種植的香茅製成驅蚊油及精油等產品。
以前小農只需要專心務農,收成後銷售、推廣交由商人,但現在農業技術提升,科技資源取得容易,小農不只要耕作還要行銷,自產自銷的模式漸受消費者喜愛。
興大附農原名台中高農,2014 年改制,李林滄表示,附農跟興大合作後,育種、植栽技術與資源都可提升。目前計畫引進興大農產品產銷平台,以往實習農場收成的作物都運送到員生消費合作社,供師生採購,但現在可以直接網路販售,以學校為品牌,讓學生練習推銷自己的產品,對未來就業或創業都有很大的幫助。
園藝造景人才夯
18 座直入穹頂的擎天樹型建築,外表攀附著超過200 種類別、深淺大小不一的熱帶攀緣植物,形成翠綠茂密的植被華服。入夜點燈後,大小不一的紫色星芒與葉片折射綠光相輝映,交織出新加坡的美麗夜色。新加坡濱海灣花園是世界十大溫室花園,園區收藏全世界20 多萬種植物,部分擎天樹體安裝太陽能板發電,美麗繁複的景觀設計,讓新加坡成為一座會呼吸的花園城市。
「花園中的城市」不只是新加坡專利,其實,生態景觀是近年城市規畫的亮點,小到盆栽設計,大到規畫都市綠帶,都需要借助園藝景觀專長的人才。李林滄進一步說,隨著觀光旅遊業熱門,帶動園藝造景人員需求,包含景觀公園、花園、民宿庭園等,園藝是一門貼近日常生活所需的專業。「就算不說觀光,一般辦公室景觀植物擺設,也是園藝所學的一部分,不只初期栽培,還有後續養護更新,所以園藝人才就業機會多。」李林滄強調。
但別以為就讀園藝科,只要會設計園林造景就好,學生必須從鋪草皮、砌磚開始動手實作,如果不會種花、養樹,也無法成為好的園藝設計師。興大附農園藝科學生潘怡瑄說,課堂中必須學會樹木識別,看到一株枝條,就要能辨別出它是哪一種植物,也讓她從對植物一竅不通,到隨時隨地在觀察周遭樹木,每次新認得一種植物就帶來一股成就感。
但真正啟發潘怡瑄對園藝熱情的,仍是造園設計實務練習機會。她說明,一年級先練習畫樹型,二年級每人分配3 平方公尺的地實作,從鋪草皮、砌磚、排磚開始,把設計圖上的想法做出來。潘怡瑄日前拿下全國農業類科技藝競賽造園景觀植種金手獎,保送北科大工業設計系家具與室內設計組,她計畫同時學好戶外園藝造景與室內設計兩大專長,未來要開一間庭園景觀咖啡廳。
李林滄觀察,對農業類科學生而言,不怕吃苦,願意付出勞力是第一要件,改制後興大和附農師資、設備、資源都可以互相流用,未來也將爭取更多高職技藝競賽績優保送或甄審名額,讓優秀的附農學生可以跨越普大招生門檻,進入興大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