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選舉流行什麼?
綁樁腳、跑基層,理所當然要做,只是似乎還不夠;反覆播放問政錄影帶,看候選人聲嘶力竭,選民過目就忘;設計精美文宣,嚴詞撻伐對手,反應又愈來愈冷;衝上議場主席台,揮拳扭打一番,更是即將走入歷史的招數;更嚴重的是,隨著總統、省長、直轄市長紛紛民選,媒體的政治焦點從代表制衡的議會轉入行政部門時,民代的表現空間又更窘困。
險峻的形勢下,還是有人找出生路,為冷清的議會選情增溫。他們打弊案、掀醜聞,將自己與人民正義代言人畫上等號。只要一戰成功,馬上可以轉變成可觀的政治資源。
打弊案,有如兩刃劍
年輕的民進黨國大代表李文忠就是個例子。他在今年四月向新聞界揭發副總統連戰與前屏東縣長伍澤元的匯款案,選區內的知名度馬上暴漲,硬擠下現任立委周伯倫,搭上民進黨在年底立委選舉的提名列車。
民進黨國大代表賴勁麟,也是開記者會舉發前調查局代局長程泉涉嫌性騷擾,快速擠進「高知名度」的立委候選人名單。舉發初期,他一度遭程泉和輿論界質疑,案情峰迴路轉後,又成為實質獲利者。民進黨在七月舉行全國代表大會時,這位原本是二軍角色的黨內新生代,所到之處都是恭喜與打聽弊案內情的笑臉。
升格參選立委的台北市議員林瑞圖,挾不久前揭發聯勤工程弊案的聲威,乾脆省掉跑選區的動作,天天跟著政府單位會勘工程,研究室裡更堆滿一落落他稱為「弊案」的「XX單位國外採購會辦單」「XX機關工程合約書」公文影本。「我忙得都沒時間想怎麼選啦,」坐在擺設關公像、鍾馗畫和密宗佛像、不時有記者進來翻閱資料的研究室裡,林瑞圖揮揮手說。
這套中度風險、高報酬率的成功學,簡單、速成、低成本。像連戰匯款案,李文忠從接到消息到舉行記者會,只花四、五天時間。造成法務部長、調查局長雙雙下台的程泉性騷擾案,賴勁麟查了將近一個月,工具是越洋電話和傳真往返。但是案子一搬上檯面,立刻擁來大批照相機、攝影機和記者。一位民進黨主管觀察,和他們的媒體曝光率比較,其他人昂貴的電視廣告全泡湯了。
流風所及,立法院與台北市議會這一陣子幾乎天天有民意代表開記者會,所揭發的「弊案」五花八門,從大哥大斷訊危機到啤酒瓶中有蟑螂。數著這些只有「一場記者會」或「一天新聞壽命」的「弊案」,一位國會助理嘆息,「有些案子其實應該找消基會申訴的。」
弊案加報導的成功方程式,並非始於今天。解嚴初期,立法院就是弊案新聞中心。喧騰一時的高速公路十八標案,甚至還引發國民黨內部的流派之爭。打弊案也造就了現任台北市長陳水扁媒體英雄的聲勢,在八年立委任內,他單挑非主流派象徵的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並以軍售採購弊案專家自居。儘管政界質疑,陳水扁精采的弊案材料可能是國民黨主流、非主流派系鬥爭的產物,但是打弊案的知名度,明顯為他後來轉戰台北市長鋪下堅實的基礎。
民代打弊案,有如兩刃劍;可以造就知名度,也可能吃官司。有些弊案材料,人事時地物都有問題,民代貿然揭發,反而吃上官司。例如新黨台北市議員噱美鳳,雖然以揭發宋七力迷信詐財案揚名政界,但也因為對其他政治人物的不實指控,被判刑四個月。林瑞圖因揭發弊案惹來的誹謗官司,前後多達二一十個,出庭變成家常便飯,「最高紀錄,五分鐘內跑兩個庭。」
儘管如此,民代對弊案依然趨之若鶩。自稱經常有議員找他「要弊案」的林瑞圖,乾脆形容自己的辦公室為「弊案批發中心」。
揭醜聞,要先學新聞處理
但是很多浮上檯面的「弊案」,經常是揭發的民代唱獨腳戲,其他民代在旁好奇又羨慕。一位協助林義雄當選黨主席的民進黨人士解釋,「說穿了,選舉壓力帶來以檢舉造勢的動作。」各種選舉造勢活動中,又以揭發醜聞與弊案最能吸引媒體目光。
過去幾年來在政府開放政策下,新的廣電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光是設有新聞部的電視台就從三家增為十家。儘管新聞報導的數量增加,市場競爭激烈,但是很多人認為報導形態與品質不但未見提高,反而有開倒車的趨勢。
曾任國會助理、目前身兼國代與屏東縣長機要的鍾佳濱觀察,廣電媒體開放前的政治報導,沒有政策至少還有議題,大量電子媒體出現後,議題開始變成話題,最後話題也不見了,只剩下場景畫面,「盡是一些衝突煽情的動作場面。」
弊案與醜聞,正好符合戲劇性、衝突性與立即性的新聞訴求。
李文忠舉發連戰匯款案時,不但緊咬連戰不放,形成小民代挑戰副總統的戲劇張力,處理過程也有條不紊,節節推進。他第一天召開記者會,第二天公布證據,第三天拜訪監察院,一天一個明確的節目,就被很多人認為是「懂得新聞處理角度」。
璩美鳳在揭發宋七力迷信詐財案時,更看準宋案的社會衝突性。「它是沒人敢碰的宗教問題,他的信徒有形無形地圍繞你身邊,還有,一般人對宗教上師都有敬畏,」手勢特別豐富的璩美鳳比劃著說。
本身就是新聞記者出身的璩美鳳,當選市議員後更兼任電視節目主持人與新聞主播。穿梭在民代與媒體的矛盾角色之間,雖然也引發新黨內部正反意見的爭議,但是她唯一的困擾是「報新聞時報到自己的消息。」
而程泉案中,媒體一度因程泉避不出面,回頭質疑賴勁麟的材料真實性。「沒有辦法,只有(越洋電話錄音)聲音,沒有畫面,當事人又不願意回台灣做證,」賴勁麟的妻子、環球電視新聞部採訪組副組長吳如萍說。回顧整個過程,吳如萍認為,整個案情的轉唳點是,六月十六日《中國時報》刊出楊女的母親描述事情經過的長文。這篇報導也是賴勁麟提供錄音帶的整理。
防弊肅貪的免疫系統出問題
投媒體所好以提高曝光率,固然是民代打弊案揭醜聞的動力之一,另一個外在因素是,人民對民代角色的認知扭曲。
從學運到民代到地方官員,鐘佳濱感覺,人民心目中的民代,其實是自己追逐特權的工具。
在他的觀察中,長期以來,民代一直是民眾賭博被抓時,通水溝、開馬路的關說角色,或是政商勾結爭取經濟特權的媒介;後來興起的反對黨接觸不了特權,民眾就以他做為打別人特權、拉特權下馬的工具。「這與民代審預
算、定法案、制衡行政權的基本角色相去甚遠,」鍾佳濱坦率地說。
另一方面,台灣的政商關係因為缺乏法律制度的規範,也是滋生弊案醜聞的溫床。像因為沒有「迴避」原則,公家工程採購招標,常常有官員或民代子女、親友出面承包;遊說規則不清,廠商可以堂而皇之與官員民代直接交際;而行政程序法遲遲不訂,重大決策變成黑箱作業,沒有檔案紀錄可查。「沒有制度,根本沒有制度可言,」回顧兩屆立委任內所見所聞,國民黨立委趙永清忿忿地說。
上個會期,趙永清就砲打中油公司,揭發前中油總經理陳國勇讓親友「承包七十多件中油工程」的弊案。但是趙永清所期待的建立制度,還是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
更深一層觀察,形成民代、媒體、弊案三角關係的背後,其實是整個社會防弊肅貪的免疫系統有問題。
連戰匯款案中,票據影本從調查局、檢察官到法官,無人質疑這筆錢的用途,也沒有任何合理的解釋。賴勁麟接到「陳情」前,當事人已先向總統府、監察院陳情,時間長達一年多。民代挺身公布的,其實是官府不聞不問、互踢皮球的「舊聞」。
即將跨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其實還停留在等待「包青天」的中世紀,」一位民代的妻子批評。
民代打弊案揭醜聞,固然滿足社會尋找包青天的樂趣,打響個人知名度,但也帶來後遺症。有些弊案喧騰一時,一旦信誓旦旦的民代撒手不管,真相又不了了之,徒留給社會更多問號。因弊案而來的媒體曝光率,也常令民代分身乏術,或特立獨行,問政形態獨具一格。一位經常觀察三黨在議場交鋒的立法院官員就質疑,小黨議員如果只顧經營個人資源,客氣說是削減黨團戰力,嚴重講是放水,有利大黨的議事運作。
對於一些標榜打弊案、提案、質詢、陳情協調會成績樣樣第一的民代說法,一位台北市議會官員更不客氣地說,問政成績的統計數字並不客觀,「我們早就不做這種統計。」
以知名度決勝負的謬誤
要讓民意代表回歸專心問政的角色,民進黨民意調查中心主任賀端蕃認為,政黨必須反省目前一味用民調、知名度決定候選人的做法,並且負起責任,向社會推薦能實踐政黨理念的人才。他觀察目前政黨發展趨勢,民、新兩黨因為基層組織不如國民黨,選舉提名都有走偏鋒的趨勢,像民進黨加重民意調查比重,新黨乾脆開放初選。這種做法也許能找到知名度高的候選人,但是「政黨跟著流水般的民意走,絕不是成熟的民主社會,」他提醒,民調有其局限性。
政黨主動推薦人才,還要選舉區制度的調整配合,從多席次選區改為單一席次選區制度。趙永清指出,目前多席次的選區制度,候選人只要小比率選票就能當選,必然導致候選人猛打知名度,訴求特定選民的支持。如果改採單席次選區制度,候選人必須得票過半才能當選,訴求上自然更考慮大眾需要,以政黨政見和其他候選人做區隔,個人英雄主義強出頭的情況也會減少。
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免疫系統應該徹底檢討改進。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林子儀觀察,目前政府雖然有政風室、調查局、檢察官、法官,還有監察委員,但只是疊床架屋,相互抵消防弊肅貪的戰力。「二十九個監察委員,管得了全國四、五十萬名公務員嗎?這麼管,工作績效當然高,工作量當然大,當然只拍蒼蠅不打老虎嘛!」林子儀感慨地說。
林子儀認為,如同美國獨立檢察官能在司法制度上大放異彩,監察委員也可以嚴格監督總統、副總統、部會首長、情治首長等高層官員,「做與不做,是主事者的心態問題。」
這也是走在民主路上的台灣,必須跨越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