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及無國界時代的推波下,「增進外語能力、提升國際觀」早就不是新鮮口號,但為什麼過去我們數10 年的努力,卻一直沒有具體成效?
有人說,以歐亞大陸的角度望去,台灣是孤懸海外;但也有人說,從全球的高度思考,台灣是西太平洋的海空交通要衝。孤懸海外抑或交通要衝,其實一念之間就決定了你的想像。
季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實踐大學國際事務處國際長郭壽旺認為,那是因為我們不夠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在世界舞台上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台灣的年輕人太缺乏國際自信心,」他說。
學好語言僅是取得世界入口的門票,要成為一個「國際人」 ,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定義自己,不妨問問自己是否準備好要成為世界的一分子?只要你願意將思維翻轉,隨著洋流、季風遠航,放膽重新想像,新的未來就在你的航道上。以下是郭壽旺的精彩分享:
從自我認識開始談國際觀
這麼多年來,台灣一直想提升國際觀,一直講要給予年輕人國際機會。可是當你的思維一開始就錯誤了,怎麼能夠創造出好的國際人才呢?我認為,國際觀就是對於自己有所認識,如果在對自我不認知的情況下,就要去談國際觀,就只能永遠跟著別人的腳步走。在台灣有一些有權力和機會的人,常常定義國際觀就是走出去,特別是到歐美去,這當然是一種方法,但在一個完全對於自己毫無自知的人,請問你走到國際去的目的是什麼?國際觀的概念是,你必須要知道當你跟國際做連結時,你能夠產生什麼樣的價值。
許多年輕人走出去後才發現,台灣怎麼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好,這樣的國際觀是一種自我貶抑的國際觀,年輕人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國際自信心。你一定要先有自我認識、自我評估,並完整了解國際發展之後,才能有個有意義的國際觀。
很多人看到在國外大家可以這樣、那樣,可以揮舞他們的國旗,而我們卻不能,就開始喪失國際自信心,回來台灣就變得很激進,因為他覺得國際空間的發展被阻礙了。但其實中國也是國際的一部分,當他沒有正確認識國際情勢的整體發展時,他就會去創造一個假想敵人,形塑這個敵人成為我們唯一的競爭者,反而讓自己的發展受到限制。
掌握國際趨勢抓住新機會
其實,我們一直在流失機會。過去台灣以美國為主,所以年輕人大量往美國送,的確這些人回到台灣之後,讓台灣成為一個非常穩定發展、多元文化的社會。可是世界是會變的,我們並沒有跟著世界的局勢走,所以現在開始會發現,當其他國家有機會時,我們卻沒有可用的人才。比如說,現在我們很少接觸中東、中南美洲,當然其中有很多現實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有了解中東、中南美洲的人才,可能就不是現在這樣的局面,因為他們可以開拓這些新市場。當有人懂這個國家的語言、文化,應該是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方向和作法的建議。
長期以來我們學英語,後來發現其他地方有人才需求時,卻沒有足夠的人才,如果今天要去非英語系國家,怎樣才能將我們的人才出口出去呢?東協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東協跟我們這麼靠近,但我想台灣十之八九的年輕人與家長,可能還把東南亞當作勞力和原料的輸出國;當未來市場起來了,又發現我們沒有人才。我們必須要去徹底思考,現在的方式究竟是對還是不對?
改變教育框架建立自信
過去的英語教育真的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太常把英語跟成績連結在一起,拼錯一個字母就扣兩分,小孩子會因此覺得自己的英語很差,當他不能拼對單字,不斷喪失英語信心,其實就是喪失國際自信心,因為他覺得自己講話一定沒有人聽得懂。
我們老是覺得所謂國際就是要英語很好,而英語很好一定是托福要幾分,我們的邏輯是這樣思考的。台灣很多人在國際場合只要遇到外國人,第一件事就是跟對方說:「My English is very poor」,事實上,能講出這句話,就代表可以表達。
我們的教育不鼓勵表達、問問題,但在國際場合中,你不表達就會被覺得是沒有貢獻的人。公開場合你都不講話,但別人私底下來找你談,你就會講,這也是國際自信心的問題。
從參與國際學習主導國際議題
這20 多年來,我一直積極地徵詢國際組織在台灣設青年祕書處,或把青年的國際組織放到台灣,那是因為過去我們一直在講要培養國際人才,但一個國際人才不應該是做議題follow 的角色,國際組織在台灣的好處是,讓台灣的年輕人學會主導國際議題。
所謂主導,就是你要了解國際的發展態勢,你也必須同時知道台灣要怎麼跟國際對接,才能創造一個對於台灣和世界發展都有意義的議題,而且對於台灣參與國際是有建設性的議題。
季風文教基金會每一年都會做國際人才培訓,選拔最合適的人,送他們去參與國際會議,學習在國際場合中要如何自我準備,才能發揮功效。當有一個國際組織在台灣成立,就能讓更多的台灣年輕人實際參與,讓他們可以正確認識國際發展的局勢。
現在正是整個亞洲崛起、整個中國崛起、東南亞也即將崛起的時候,如果沒有利用台灣以前的經驗,去跟中國、東南亞的新一代年輕人對話,我很擔心又找不到所謂的亞洲價值,國際認知又變成歐美的認知,亞洲世紀不過就是歐美重返亞洲取得他們所需資源跟人力的世紀。
台灣的成長經驗比起中國、東南亞,其實細緻且有系統化多了,雖然過去因為政治關係,在國際上沒有辦法成為相當亮眼的角色,但是只要是研究台灣的人,都覺得台灣是Role Model,希望跟台灣取經。我們應該要趕緊抓住時機,扮演一個角色,成為歐美人跟亞洲人對話的窗口, 或是說, 像是新加坡讓馬習對話,在新世紀,台灣一樣能成為一個讓國際在這邊對話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