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每個月有1600萬個臉書活躍用戶。也就是說,每個月都有1600萬人在藍色橫軸bar底下刷文、發表意見、轉貼連結、看影片、打卡按讚、tag朋友……,如果你能夠知道這群人每天「泡」在上面做哪些事情,代表什麼?
這代表,你將成為這1600萬使用者的知音。當社群媒體成為新一代搜尋引擎,它可能沒有Google大神來得神通廣大、巨細靡遺,卻是彙整了不同事件、人物、現象、品牌、商品的意見風向、八卦閒談、有感而發、夜半心聲、專業分析……,掌握這些,你幾乎就擁有了「神的視角」。
總統大選候選人的造勢活動,大家看法如何?國外品牌進駐台灣,快閃活動有沒有人有興趣?下一季新廣告主視覺應該用紅色還是藍色?現在最當紅的小模是誰?有了累積資料,就可以進一步推測未來趨勢:議題可能延燒到什麼時候?新產品會不會受歡迎?韓國明星還會紅多久?
要掌握這個巨量資料庫的技術及原理,其實並不是機密。全世界提供臉書搜尋及資料庫服務的也不在少數;甚至在去年底,連FB都自己在美國推出搜尋功能了。
我們每天生活在這個新興的搜尋引擎,很快地,也將運用到這些搜尋技術;有什麼訣竅,讓我們能利用這些海量資訊,而不是反被吞噬?
大數據時代,如何運用資訊
從2012年推出臉書搜尋功能,Qsearch團隊由最初大家分享著玩的外掛程式,發展到專業數據分析和策略分析。在九合一台北市長選舉期間,他們與柯文哲合作社群議題分析,打出漂亮的一戰;在多項創業競賽奪得大獎之外,公司業務也擴展至新加坡。
Qsearch共同創辦人兼行銷企畫郭毅驊,就很擅長「聆聽社群的聲音」。他提供在大數據時代下,運用資訊最重要的3個核心概念:目標、方向、時機點。
1 目標
所有的搜尋,背後都有一個問題等待解決,而這個問題就是你的目標。如果沒有目標,只是空泛沉浸在海量資料中,毫無頭緒,只會撈出毫無參考價值、無法分析的碎片資訊。
2 方向
有了目標,接著要有尋找的方向,也就是在哪個範圍搜尋。根據搜尋目的,你想針對特定時間?特定年齡層區間?還是某個地區?從大範圍切出小範圍、再分出細項,才能做到精準搜尋。
3 時機點
在對的時機點做對的事情。當我們確定目標、找出方向,接著要準備出擊,運用這些資料。好比推銷一個新產品,在什麼時候應該把對的內容精準送到目標對象眼中?什麼時候應該推出什麼廣告讓使用者看見?
能分析人類行為的,只有人腦
作為一個數據行銷人,郭毅驊卻認為一般被認為熱門的「大數據分析師」、「社群廣告行銷」等職業,其實都還是會在3、5年內被取代。因為隨著科技進步,所有的廣告操盤、分析都將愈來愈趨向直覺、人性化。該怎麼做,才能具有不被機器取代的優勢?
答案在於全方位的行銷策略。「要有綜觀全盤的思考,跳脫一般線性或平面脈絡,」他認為,海量資訊分析雖然可以透過系統幫忙,真正彰顯人腦價值的還是在質化的資料判斷。
郭毅驊說:「能分析人類行為的,只有人腦。」大數據時代的搜尋原則和方法聽起來都不難,執行起來卻需要敏銳的觀察分析技巧與經驗。搜尋引擎與平台雖然重要,但只是基本盤;要引領趨勢、搶先出擊,還是懂得全盤分析與策略者占優勢。
尤其在言語系統複雜的亞洲語系國家,社群內容分析更不能只分正負,而有可能是用等級區隔:這句話是積極?是嘲諷?就像人的行為不能用單一標準判斷對錯,同樣要做策略分析時,也不會只在平面搜尋,而有可能是三維、四維的分析;Qsearch的未來計畫,也打算跨足其他社群媒體,進行更全面的社群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