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遠在內陸不起眼的小國,人口800 萬出頭,自然資源
稱不上富足,人均GDP 卻突破8 萬美元,失業率不到
4%,連續5 年蟬聯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
第一名,這就是瑞士。
亮麗成績的背後,歸因於低稅、人才、教育3 大條件。人才跟教育之間密不可分,而瑞士技職教育的成功,更是今日瑞士被公認為高競爭力國家的一大功臣,技職教育所培育的專業人才,讓瑞士在Bloomberg 剛發表的「2015 年全球創新指標」(Global Innovation Index)中,製造業水平(人均製造業資本所產生的附加價值)全球最高。
在瑞士,你會看到這樣的風景:15 歲青年邊讀書邊在工廠實習,領的薪水支付學費外,還可存錢到處旅行;日內瓦大學校園裡,週末常見30 歲上下的上班族來進修,學費還是公司出的;建築師事務所內,年紀輕輕的實習人員跟著正式員工一起開會、研究建案、做模型,時不時還可跟到工地現場。
瑞士強調「教育是為生活與工作準備」,專業能力的養成必須與企業實習的實際操作緊密結合,才能擁有競爭力。雖然全國2/3的勞動人口都沒上過大學,但他們創造出來的競爭力,並不亞於擁有高學歷人才的國家。
不用爬樹能力斷定魚的才幹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斷定一條魚有多少才幹,牠整個人生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18-35 歲在瑞士受教育及工作的愛因斯坦,有感於瑞士教育制度協助每個人適才適所,而留下了這句名言。
瑞士的義務教育只有9 年,中學畢業後開始分流,除了進入著重通識教育的一般高中,再通過畢業考試進入一般大學這條路之外,也可以選擇進入技職體系。其中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志向或興趣,而非看成績高低來選念高中或職校。
中學畢業進入技職體系,又分實科高中與職業培訓學校。前者既重視對學生普通知識的傳授,也重視對職業能力的培養,學生取得畢業證書後,可就讀應用科大及高級專科學校;後者則更著重實際工作經驗,實習比重遠大於學習理論,可能一星期工作3 到4 天,其餘1 至2 天才回學校上課,屬於學徒制,畢業後可進入高級專科學校繼續學業。
相較於台灣大學遍地開花,瑞士只有兩所聯邦大學、10 所邦立大學、7 所應用科技大學,加上師範大學,大學生總數也僅20 多萬人;而超過2/3 的學生選擇技職教育。瑞士全國已發展出200 多種職訓課程(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VET) 及超過400 種產學專班(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PET),不論是烘焙、鐘錶製作、汽車維修、
電機、餐旅,就連當農夫都有專屬的職訓課程。
技職特色1 13歲開始迎向未來世界
不同於台灣社會看重大學文憑,在瑞士,即使企業管理階層,沒上過大學的也不在少數,「唯有讀大學才有出路」的想法,在瑞士是不存在的。社會普遍觀念是:選擇技職並不代表能力或未來發展會比大學生差,沒上大學也不會被瞧不起,身懷一技之長比念大學更重要,而且,初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薪資不見得比相同年紀但已擁有工作經驗的技職畢業生來得高。
瑞士的教育,很注重教導孩子思考自己「要什麼」,
有計畫的讓每個人從小就開始找自己的未來方向。
小學一般從1 或2 年級開始,就開設各種手工課程,培養孩子職業興趣。到了中學階段的7 年級,每週均安排1 小時職業指導課程,透過問卷等方式,讓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老師也會介紹各種職業現況,並安排學生到各行各業參觀,讓學生了解各種職業,以便把握黃金10 年學習顛峰,為自己的興趣提早做準備,邁向工作大未來。如果到了中學畢業還弄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各地區也都設有諮詢專家提供協助,幫助孩子找出適合自己性向的職業。
透過提早訓練,青年一進入社會,就不會有不知找什麼工作的茫然。瑞士政府的目標是要讓學校與就業接軌,讓具高中學歷的青年有就業能力。
技職特色2 多元管道彈性大,永遠可以再進修
瑞士人務實,但教育制度卻很有彈性,出路不是一直線的,也沒有「一試定終生」這回事。
技職教育和一般教育可以經由多種途徑轉換,並非固定不變。職業培訓學校的畢業生可透過會考,取得應用科技大學的入學資格;一般高級中學的學生想轉換跑道,也可以參加1 年實習教育,轉而進入應用科技大學就讀。不論選擇是什麼,每個關卡都需經嚴格考核,讓每個學生清楚知道自己的未來。
只要有心學習,永遠都有再進修的機會。技職出身進入職場後,很多人持續再進修,許多企業也提供員工帶薪進修假,甚至還幫員工付學費,因此有人下班後到大學進修,有人每週上班4 天、大學進修2 天。
技職發光的例子比比皆是:年輕時選擇念技職學校,當了多年技工,也可以透過不斷學習新技術與新理論,後來深入研究醫學儀器領域,最後還拿到博士學位;或是只有職校文憑,但從15 歲起就在銀行基層業務窗口工作,在完成職校教育後,即申請在瑞士不同語區的分行工作,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之後又申調國外各分行,一路累積業務經驗及領導能力,40歲出頭即升到領有高薪的高階主管職務。
技職特色3 學校、企業、工會3 方共同參與
瑞士教育制度成功之處,關鍵在於和產業有緊密合作與連結。技職教育的養成訓練課程,由學校、企
業和工會共同決定,企業和工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學徒該學會哪些技能,他們最清楚。
此外,企業也提供很多實習機會,讓年輕學子可以經常參與企業內部活動。例如生產滑鼠起家的羅技(Logitech),提供3 個月到半年不等的實習機會,也時常邀請鄰近學校的學生參與新產品討論。
基本上,瑞士的學徒制屬於先找公司再找學校的模式,學生必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想進入哪類型公司、學習何種專業技能,然後規畫到哪裡去當學徒。
在初入職場的黃金時期,每一個進程都有清晰的目標,通過不同階段的實作考試或能力測驗,以及最後一年的考試,才能取得國家頒發的聯邦職業文憑。這代表了他在特定專業領域接受過完整培訓,即便將來失業,也能證明自己擁有專長,很快再找到相關的工作。
以瑞士代表產業之一的鐘錶業來看, 鐘錶谷(watch valley)的立洛克鐘錶學校(Le Locle EcoleTechnique)是主要育成重鎮,學生報考時除了考基本數學、法文外,還要測試手的敏感度,從銼、鑽、磨、削等基本工藝開始,至少要學3 年基礎課程才能畢業,之後可繼續深造,再進修2 年專學錶芯,結業後取得學士證書。為了與時俱進,學校每隔5 年要更新一次教學內容,以適應新科技發展。經過這般嚴格專精的訓練,很多學生還沒踏出校門,錶廠工作就已經紛紛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