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彩虹有幾種顏色」,大多數人想都不想便回答:「7種」。但物理學的真實是,彩虹是連續光譜,實際上答案是有無限種顏色。
在Internet和Mobile數位科技浪潮下,我們正進入一個「連續光譜」無限彩色的世界。這個世界變動有多快?過去人類花了10年進行的人類基因DNA定序,現在1天就可完成。這個世界變動有多大?網路每天產出68萬則臉書po文,3000萬張Flickr照片,2億封email,光一天全球70億人製造出來的資料量,就達25億GB。
在有如宇宙飛星的商業世界裡,你要如何看待你的機會點?企業在無限的連續光譜中,又該如何找到下一個創新的商業模式?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3D的立體工作狀態,今天的商業及工作環境,就像全球每分鐘300架起飛的飛機,每天載送300多萬人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這個世界複雜的程度有多難?
根據美國波士頓顧問集團(BCG)建立的「複雜度指數」調查顯示,企業內部複雜度與日俱增,近15年來受訪企業的流程、垂直層級、協調小組與決策核准關卡數目,增幅在50%?350%之間。
別再停留在2D線性思考中,因為以往的思考,太過專注一個行業,解決問題習慣直線思考,但是在以億次計算參數的商業世界中,很多知名公司反而一不小心直接消失。像蘋果、Google將手機定位成大生態圈策略的一環,而不只是一家手機公司,這個策略就讓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機全部敗下陣來;而一家什麼都賣的亞馬遜,造成連鎖書店的倒閉;而新興的免費教學平台MOOCs、OCW,也開始威脅高等教育。
趕快換上3D思維,傳統上下游交易與供應商管理的直線思考模式已經Out!雲端整合平台與互動式生態圈體系全面席捲!最in的思考,是你得立志改掉A到B式的傳統線性思考習慣,接下來,要習慣的是Connecting、Connecting、Connecting,不斷連結建立3D立體的價值網,重新打造新世代的商業模式!
2D-→3D立體生態圈
那麼,什麼是新商業模式的樣貌?答案是,自行運轉、互動的生態圈。
在物聯網加速跨界連結的情況下,未來所有事物、所有產業、所有行業,都可能被顛覆。要跳脫傳統思考模式的格局,第一步就是摒棄「產業鏈是單向垂直的思考方式。」
過去企業或新創公司在尋找市場機會時,經常會優先著手分析產業上下游、敵我競爭優劣勢,這類分析方法往往假設產業樣態是相對固著、可以多年不變。然而數位革命打破了產業疆域,帶來的市場樣態與過去強調效率分工的工業時代截然不同,企業主或創業者需要一個可以描繪全局的方法。
管理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在《第五項修練》提出「系統思考(systemsthinking)」,就是要在複雜環境下分析脈絡,並找出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動態關係,避免以偏概全或是避重就輕。
彼得聖吉將系統思考進一步推廣到實務,他創辦美國系統變革學院;共同創辦人之一薛喬仁(Joe Hsueh)來台介紹了「系統思考」如何運用在解決複雜的問題上。
Joe 舉例說,上墨西哥灣地區漁業受困過度濫捕,漁民為了增加收入而採用拖地網增加漁獲。
但這一來,因為漁獲量太多,市場價格低迷,漁民必須捕更多魚才能維持收入,另一方面,過度漁撈也使得漁民必須用更極端的方法捕魚。
傳統線性思考,政府祭出濫捕罰款、漁夫抗爭、海上警察疲於奔命,可是惡性循環不會被打破,問題無法根本解決。Joe 受當地NPO 組織邀請,將系統思考方法引入。協同當地漁業各個利益關係人,打破過往線性思考方式,將漁場、漁業科技、銷售關係外,氣候變遷、公民參與、收入穩定性、災害風險管理??等不同系統關係與關鍵點一一繪出,描繪出當地整個漁業生態圈,並讓所有的參與者透過深層對話找到問題解決方案。
打開關聯圖來看,一個又一個不一樣的系統,彼此關係有遠有近,原本互相沒有關聯的眾多體系,也在第三方作用下,連出嶄新的新關係,讓上墨西哥灣的漁業生態圈出現了不同以往的新樣貌。
這套方法,其實也適用於新科技生態之下,幫助企業主或是創業者找到變革或是創新的機會。不管是從為顧客創造價值著手,還是從調整利潤公式、掌握關鍵資源,重新設計流程??藉由描述新的科技生態樣貌,由點到線,進一步形成立面,參與者可以在其中找到改造舊系統的機會、以及創造新系統的可能。
產品型公司-→平台型公司-→生態型公司
新商業模式另一個要挑戰的思維是,傳統的產品型公司在3D 世界裡,如何能架構轉型成立體化的平台型或生態型商業模式。
3D 生態圈商業模式效益究竟有多大?可以從盛行的一句話得到驗證:「產品型公司值10 億美元,平台型公司值百億美元,生態型公司值千億美元!」
以下我們可以看出3 者進化後的價值差異:影視華誼、華策正從產品型過渡到平台型公司,估值50 億美元左右;做手機的小米、或是做App 和遊戲分發平台的360 公司估值百億美元以上;而阿里巴巴、騰訊等,則透過不斷跨產業合縱連橫,往生態型公司靠攏,市值早已突破千億美元。
目前全球100 大企業,60 家企業主要收入源自平台型商業模式,包括蘋果、Google、Yahoo、微軟、花旗、淘寶、騰訊、時代華納、優比速等,《平台革命》分析,這其中商業模式最大的差異在於,整個思考從線性「價值鏈」改變成3D「價值網」。
新價值網中,從市場、行銷、人脈、產業、資金、服務,所有參數都可重新組合,誰說電影不能跟遊戲廠商合作?手機廠商不能跟家電業者攜手?新商業模式下市場全部重組,這種產業跨界布局、異次元空間新想像,才是典型生態型公司思維!
9大DNA檢視動態商業模式
2D變3D該怎麼做呢?
《獲利世代》作者奧斯瓦爾德(Alexander)提出,要描述商業模式的最佳方法,就是透過9大DNA下手,包括目標客層、價值主張、通路、收益流、關鍵夥伴等,構成要素,來呈現一家公司如何賺錢的邏輯。
奧斯瓦爾德的商業模式圖,並不是要你立即寫下一個無敵的新商業模式,而是幫你追蹤到目前為止的「假設」。也就是說,當你開始從9大DNA中,一一以3D立體思維發想時,你將有機會不斷調整出新商業模式,並在真實世界裡實驗、調整、實驗、調整,找到更棒的新模式。
舉例來說,思考手機業的「價值主張」這個元素時,若用線性想法,會認為iPhone 的顧客群只有買手機的用戶,一旦將手機這個產品放大想像,加進軟體App 產品、成為娛樂平台時,將牽動「目標顧客」的範圍擴大至設計App、影音、出版等各行各業的商家與用戶。
又或「收益流」,舊的商業想法中,雙方要一來一往成立買賣關係,才會產生收益,但是費用一定要由顧客埋單嗎?有沒有可能你提供客戶一個免費的產品,卻由第三方來為這個買賣付費,這就是阿里巴巴主席馬雲用「羊毛出在狗身上,豬埋單」的立體思考,為什麼收益一定要最大化呢?生態圈的思考,收益絕不是單一產品,即使收益為零,他也可能從通路、關鍵活動或合作夥伴身上賺回來。
找出你的創新震央
在未來商業異次元想像裡,任何新點子都有機會發展成新商業模式,但成功的模式,通常都會有一個商業變革的震央,再擴散出新模式的效應。台灣也正出現這樣的震央,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到金融業,甚至到在地的社會企業,台灣的商業新世代正開始顛覆2D 的商業象限,轉換成立體的3D思考:
1 自造經濟 價值鏈-→價值網
台灣曾經引以為傲的OEM、ODM代工經濟,是典型的價值鏈思維,但是現在「毛三道四」( 毛利不到3%~4%),反而變成經濟魔咒?
Maker 自造者經濟,就是希望打破OEM 的線性思考,找出智造者價值網。他們以青年Maker 作為開發創新源頭,成為能夠自己定義規格的「自造者」,再利用原有台商的製造優勢,以少量試產方式縮短量產時間,再打通跨境店商新型態,向外擴張市場。「Maker 創客+製造台商+跨境電商」產銷一條龍的新商業模式,成為台灣青年失業、低薪、產業轉型的新解方。
2 微店經濟 單一-→跨業連結
產業的跨界混搭,可以找到完全不同的市場。銀行可以不只做金流嗎?永豐銀行跨界整合「金流+資訊流+物流」機制,多一個結帳連結,個人部落格、Facebook 或是LINE 立即變賣場。一個網頁就是一家店,不論是創業試水溫、下班後兼差,人人都能變頭家,這是「微店經濟」的新商業模式。
3 平台經濟 產品-→平台
串聯不同生態圈的最佳方法是什麼?答案就是創造價值,讓1 也有1000 的力量。iCHEF 以「商管5流+社群+媒體」的複合方式,集結500 家微型餐廳在平台上虛擬結盟,變成與金融、行銷、食材商多邊合作的籌碼,一方面讓不同生態圈各享利益,一方面也確保自己的核心地位,打造出雲端上最大的餐飲管理平台。
4 水滴經濟 獨好-→共好
一支冰能不能養起一片農園?為了解決水果正熟,沒有中盤商願意收購的問題,春一枝以「共好」、「利他」為產品的價值主張,讓利,讓水果栽種者+加工製造者+通路商+經營者能共享利潤,產業鏈上不同生態圈能自轉經營,創造共好「水滴經濟」。到底什麼是你的Next?看看下面的Case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