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318 學運那則登上《紐約時報》的〈Democracy at 4am〉嗎?由不到10 位網友們透過網路募集資金,在短短3 個小時內就完成在台灣及《紐約時報》刊登廣告的募資任務,總共募得新台幣633 萬,創下亞洲史上募資速度最快紀錄。
這633 萬元不只打響了當時的學運,更重要的影響是,全台灣的人忽然意識到,原來群眾募資的力量這麼快速、這麼驚人。
從2012 年就悄悄起步的首批國內群眾募資平台有「嘖嘖」、「FlyingV」等,一直到2014 年群眾募資進入蓬勃階段,接連有104 人力銀行、聯合報系、遊戲橘子等紛紛加入架設平台。
看看這些現象:八輪滑板團隊Stair-Rover 在群眾募資平台上獲得3,900 萬元的支持,創下亞洲史上最高的群募金額;而美國最大的群眾籌資平台Kickstarter,更在2014 年一舉突破10 億美元的募資總額,成為全球最大的創意夢想家推手。
接連不斷的例子為許多懷抱夢想的創業家露出一線曙光:在網路世代下,即便沒有大企業的龐大資源和豐沛資金挹注,新創團隊靠著網路和社群的力量,依然能夠為自己寫下傳奇的一頁。
而今年繼創櫃板後金管會將開放民間架設「股權式群眾募資平台」,讓群眾募資不僅是單純的捐贈贊助,甚至能以股權質押為基礎,對企業而言是多一個募資管道,對民眾而言則是擁有新型態的投資模式。
目前台灣最大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的創辦人、同時也是行政院青年顧問團一員的林弘全說:「股權式群眾募資就像是把未上市股票盤商網路化,並不算是完全的創新,但能把傳統民間的資金行為透明化、法制化,對於產業發展絕對是好事。」
到底未來股權式群眾募資會帶來什麼改變?它的好處與壞處又各是什麼?但不可否認的,台灣創新創業的氛圍將漸漸擴散到民間,並為未來儲備動力。
全球正Hot!股權式群眾募資
網路金融,是未來世界最火熱的項目之一。早在2010年起,各國就陸續出現股權式募資平台,根據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的統計,2013年全球股權籌資金額是2億美元,但這股力量成長得非常迅速,到了2014年,光是英國就募得了1.3億美元,是2013年的3倍。世界走得很快,這股股權式群眾募資的火也愈燒愈熱。
在台灣,目前大家所熟知的群眾募資平台通常都是捐贈(donation) 或預購承諾(pledge) 的模式,像美國的Kickstarter、Indigogo,台灣的FlyingV、群募貝果、嘖嘖、創夢群募平台、HereO 等,都是由提案者提供如紀念品、產品作為回饋。
但到了股權式群眾募資就完全不一樣了,它更傾向於投資的性質。根據全球第一間股權式募資平台Crowdcube 統計,參與投資的民眾前3 名的理由分別是:1. 獲利、2. 對投資小的初創企業感到快樂、3. 想要有更多參與感。後兩者都是贊助性質的群眾募資網站上就能滿足的,但在這種股權性質的平台上,獲利才是大家最在意的事情。
企業在群眾募資平台上釋出自家公司的股權以募得資金,這個做法對於那些不僅僅想獲得一張明信片或產品,而是看好某間新創企業、想從中獲利的民眾而言是一種全新的管道。
這類型的群眾募資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卻也獲得空前的成功,順應這股潮流,台灣金管會也在今年授權櫃買中心訂定「證券商經營股權性質群眾募資管理辦法」,最快從4 月底就開放民間單位申請設立股權式群眾募資平台。
而什麼樣的團隊可以利用這個平台?對於投資的大眾有什麼限制?怎樣才能申請架設股權式群募平台?櫃買中心目前的規定如下:
可募資的新創團隊條件:資本額新台幣3000 萬元以下、尚未公開發行的股份公司,籌資總額1 年不得超過1000 萬元,而且每次募資只限於單一平台。
投資人限制:投資人個人對單一募資案上限3 萬元、1年總投資不得超過6 萬元。
專營股權募資平台的業者條件:非券商業者,只要符合資本額5000 萬元以上、提出保證金1000 萬元即可申請。
Q1 股權式的群眾募資幫了什麼忙?
對創業者來說,最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多了一項籌資工具,尤其對尚在起步階段的公司來說更是如此。
你可以這樣想像股權式群眾募資:過去創業家會向3F 籌措第一筆資金,也就是家人Family、朋友Friend跟傻瓜Fool,股權式群眾募資就是把這些傻瓜們再擴大一點,讓更多的大眾可以被你說服,投資你的事業。
過去必須要抵上身家財產才能向銀行借貸,或是必須千方百計找到可能會賞識自己的天使投資人,現在股權式群眾募資降低了這些門檻,只要你的提案能吸引人投資你,你就可以獲得一筆資金,甚至也藉此開發新的顧客群、成為你的最佳宣傳大使,甚至可以從投資人取得各種非財務的支持與建議。
但凡事有一好必有一壞,一旦你將股權釋出,公司營運就變得必須以投資人及公司成員的最佳利益為出發點,代表你所擁有的選項可能會改變。而且你對投資人有道義及法律上的責任,除了好好經營事業之外更要花時間去處理股東的相關事務。
對於許多台灣的新創公司來說,他們認為自己現階段最重要的事情是專心將產品做好,尤其在人手不多的情況下,如果還必須分心處理股權的問題,無疑是為了一筆資金,反而將真正重要的事情輕忽了。
針對股權被稀釋的疑慮,櫃買中心總經理李啟賢說,股權式群眾募資是一項工具,但要如何釋放股權、募得資金,創業者自己也必須有取捨的學習,或是釐清自己募資的目的,再依目的選擇適當的籌資工具。
Q2 國外有哪些例子?
美國有知名的FounderClub、知名消費零售籌資平台CircleUp,英國有全球第一個股權募資平台Crowdcube,以及Seeders。其中,英國的Crowdcube拿到英國金融監管局的正式授權,截至目前已向15萬人募集了7000 萬英鎊,成功幫約200 家公司集資,每項提案平均吸引104 名投資人,且每個投資人平均每筆投資金額為2500 美元,是相當成功的案例。
最近最火熱的案例就是在Crowdcube 上募資的JustPark,它募集了超過300 萬英鎊、2906 個投資人。它的服務其實很簡單,就是媒合空車位給想要停車的人。利用手機App 作為通訊連接,駕駛人只要下載JustPark App 至手機內,輸入目的地後JustPark 系統便會找尋目的地周遭的停車場,預約車位並提供導航,讓駕駛人省去找尋車位的麻煩。
JustPark 也立刻被BMW 相中,希望能在新車系中內建此套系統,而那些在Crowdcube 上的廣大股東們未來也都將受益,即使你的投資金額只有£10(500 元新台幣),還是可以參與公司定期的股東大會、聽取深度投資報告、雞尾酒會等。
雖然投資新創公司的風險很高,有高達9 成的機會你的投資會付諸流水,但林弘全認為,股權式群眾募資將會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讓投資散戶們理解這種群眾募資型態不是穩獲利的投資,也能在過程中加深對新創企業的關注,活絡創新創業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