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矽谷》跟星際效應比瘋狂

矽谷創業王國

徐仁全
user

徐仁全

2015-02-25

瀏覽數 3,900+

矽谷》跟星際效應比瘋狂
 

哈佛商業評論(HBR)編輯Justin Fox是這樣看矽谷,他說,矽谷是一個建立於商業反叛時代的企業統治的地方。這裡的工程師打造一個科技世界,讓人們反正統文化厭惡政治。他更進一步說:這群打造科技世界的人,大半是屬於對政治反骨、對傳統社會結構反叛的高知識分子。最著名的就是已辭世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

儘管後有北京、以色列、倫敦、赫爾辛基或柏林等創新創業基地追趕,不可否認的,美國矽谷仍是這個世紀全球最強大的創新創業基地,其他地區暫時還無法撼動它的冠軍寶座。

矽谷現今有近1萬7000家的新創公司,他們的規模雖不如Google及Facebook來得大,但卻有著平均每家48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45億)的價值,這比起全球其他創新創業基地,仍是無人能出其右。

Why Silicon Valley ?

一個創新創業的友善生態系(ecosystem)可用4個指標來評估:人才、技術、資本及市場,4項指標矽谷都拿高分。

除了全美的人才聚集外,矽谷最特殊的就是國際人才的匯集,彼此激盪出的創意與想法格外多元。

經過50、60年演變,矽谷在技術上已有很大變化。60、70年代以國防、太空技術為主,後來帶起了計算機技術,大型電腦及個人電腦興起,技術轉為以電腦運算為主。80、90年代,開始有了電信及網路應用。2000年後網路應用愈發達,產生出電子商務、社群、App等,再到最近的行動上網。矽谷的技術發展由硬體轉為軟體及網路應用,特別是行動網路,會更發揚光大。

投資M型化,一窩蜂效應

矽谷的錢是全球資金的匯集,就如人才一樣。要多說明的是,現在矽谷的天使投資人有些不同了:年輕化、特色化是最大不同。

創新工場董事長、Google副總裁李開復談到,矽谷的天使目前年紀大多30多歲而已,跟過去的50、60歲已大不同了。這批後起之秀,大多是早期加入Google、Facebook或YouTube的創始員工,上市後都賺到錢,更轉為投資人、扮演天使。

這些天使投資人的特色是:該領域(網路、社群)的專家,懂技術,更曾創過業,加上他們知道如何賣產品,因此對新創團隊有很多加分。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一些反VC(創投),因此對於初創業的年輕團隊,他們特別喜歡,也不吝給予輔導支援。有名如網景創辦人馬克安德生,也投資了Twitter、Digg等。另外如PayPal Mifia,運用「人多勢力大」的模式,積極投資新創團隊。

最近剛從矽谷考察回國的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林之晨觀察,矽谷在募資方面的確是「遍地是黃金」,但仍有9成的新創公司募不到足夠的錢。「因為投資方也M型化了,不是一窩蜂拿一大把錢投一個明星案子,就是投少少的,中間的錢都沒有了。」他說。舉例,在全球各地風波不斷的Uber叫車服務,去年募第4輪的資金,就吸引了Google創投、黑石基金、富達投資等6家天使基金,共12億美元的錢,這種一窩蜂的效應十分明顯。

矽谷的創業看的是全球的市場,這是美國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至今也沒有變化,在矽谷的創新,一定要應用到全球市場,只是時間順序的問題。但近年來遇到挑戰,就是中國大陸築起高牆,擋了不少矽谷的創新應用,如Google及Facebook,很大的應用就無法在大陸使用。另一現象是亞洲崛起的創新,如LINE及阿里巴巴,也讓矽谷相關應用在亞洲地區吃癟。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Take a moon shot 勇敢冒險犯難

說了這麼多的硬指標,其實最為人稱道的矽谷精神是不怕失敗的文化、勇於冒險犯難的精神與勇氣。林之晨稱之為:「Take a moon shot」,也就是提出一種瘋狂的想法與點子,可以改變產業,或帶來巨大影響者。矽谷很多創業家都有這種志向,如電動跑車Tesla的創辦人Elon Musk,就提出moon shot般的想法。

矽谷華人天使投資人林富元也提到不怕失敗的文化:在矽谷,鄰桌的人有一天說他要去創業,辭職了,起初你可能會認為他瘋了。但過一陣子,他的公司上市了,賺了一大筆錢,你就會覺得怎麼你還在上班!應學他出去創業。

這種冒險的文化,在矽谷是十分平常,融入生活中。

當然,創業失敗的人也不少,但在矽谷,就是沒有人會覺得失敗是可恥的事,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失敗,也學到一些東西,那就再創下一個。再失敗,再創,創到第3、第4次,搞不好就成功了。

不怕失敗的文化在亞洲地區還沒法突破。林富元認為,亞洲人愛面子,加上父母親的關愛較多,讓年輕人怕冒險,怕失敗,就沒有膽去創業了。

另一種文化是大家都在投資的文化。林富元打趣的說,看個牙醫、太太跳個瑜伽課,都會有人拿投資案給他們參考,詢問他們要不要參加。這種聚會、餐敘,甚至喝個咖啡都在聊投資的現象,真的只有在矽谷才有。

是Mobile first ,更是App first

「Mobile first」時代正在發生。

林之晨去年帶13位台灣新創公司負責人去矽谷參訪Google、Facebook等公司,他到Google發現校園正中心的位置擺的是小綠Android雕像,他問了公司員工,為什麼?結果是Google看重行動上網,他們把原本占據在Google校園中心大樓的搜尋引擎與關鍵字廣告(AdWords)團隊,搬到了較一旁的辦公樓層,而Android與Google Play團隊,則進駐了整個校園的最核心位置。「這完全說明了什麼是Mobile first,」他說。消費者花在Mobile上的時間,已經遠遠超越電腦桌面,甚至電視了,當然業者也要轉向到手機上去。只是,Mobile first大於Desktop,在這個林之晨稱之為「創新者兩難」的窘境,轉或不轉,也是產業最容易馬上洗牌的時刻。

只是以App為主的網路公司一一崛起,如Uber、Instagram、WhatsApp等,讓這些仍留戀在桌面的大公司,顯得難堪,不知所措。他去拜訪這些大公司,終於,有反應了,決定追上開發行動產品。

其實,Mobile First還不夠精準,更明顯的是App First。在Mobile上,App較Web而言有太多優勢,光是擁有推播能力,就是Web + Email所無法比擬的。另一方面,由於優秀App人才奇缺,當你能夠在App上獲得成功,那後進者要追趕也會非常吃力。

也因此,矽谷現在最搶手的不是電腦人才,而是軟體工程師,年薪更從2006年時的10萬美元,漲到現在的15-20萬美元,1倍之多,驚人吧!看樣子,電機系學生不是最搶手的,資工系可能要超越他們,成為明日之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