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 到底應該睡右邊或左邊
兩個人 每一次爭吵都值得紀念
一個人 偶爾感到寂寞在所難免
你的氣味 還留在枕頭邊
一個人 我重新適應一切不方便
兩個人 不一定就成全一個世界
一個人 關燈看見記憶的橫切面
沒有光線 過去那些情節 更明顯」
在蔡依林〈一個人〉的歌聲中,宣告一個人時代來臨!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行,一個人生活,現代人不婚、晚婚、離婚、類單身情況已是常態,無論是自願或被迫,以「Alone」型態生活的人愈來愈多。一個人看來有情感、經濟與活動上的自由,但同時又必須面對無人分享與分憂的問題,尤其經濟大環境不穩定,一個人的荷包該如何好好打理,才能讓單身生活既不虞匱乏,又可以讓長達數10 年的「Alone」老年生活有所準備?
美國電視影集《慾望城市》中,人人都希望化身女主角凱莉,與Mr. Big合奏出浪漫愛情圓舞曲。但在真實人生中,經濟獨立的莎曼莎,勇於創造自我生活型態的單身樣貌,恐怕將更接近現代社會「一個人」的趨勢。
根據《超獨居時代的潛商機》一書指出,一個人居住的趨勢,已經從北歐各國、英、法、美國吹向日本,成為日本家庭型態的主流。2010年光獨居戶就占日本全國總戶數32.4%,超越了二代同堂核心家庭的27.9%。
與日本社會結構、文化相近的台灣,獨居人口也愈來愈多。從行政院主計總處2010年人口普查的報告裡可以清楚看到,台灣有高達162.9萬戶的獨居戶數,占組成比重22%,已經追上2人同居共處的情況。
獨居潮背後,是社會中的男女,不婚、晚婚、離婚的顯性結果,未來不管年輕人、中年熟齡、或退休銀髮族,一個人的生活可能已是常態。但你以為,一人飽全家飽,就代表一人生活的花費比較少嗎?
根據英國一項研究報告,單身人士一輩子的支出開銷遠比有配偶的人,還要多出25萬英鎊;在美國,從美國聯邦消費調查數據也顯示,單身、獨居者人均花費,比起與家人同住的人還高,以2010年為例,獨居者人均年花費約3萬4000美元,是頂客族的1.23倍、是有小孩家庭的1.48倍。
獨居者生活花費高,又沒有婚姻關係中另一半可互助,反而更凸顯一人生活的經濟風險;這時候最需要的,並不是另一個男人或女人,而是單身理財規畫。
處理單身理財,就像打造財富聖杯,必須讓3 隻腳鼎立,才能撐起生活品質不打折、旦夕禍福能預防、老後日子悠閒過的人生期待。該怎麼做呢?
單身理財第1隻腳 儲蓄也要分離帳戶 用20%養未來
被誤以為「一個人」就會生活孤寂的單身族,其實比有家庭的人生活得更多姿多彩,對外,與朋友聚餐、參加知識娛樂型課程、出門旅行、健身等社交活動頻繁;對內,也喜歡投資生活裡各式居家用品、輕裝潢,打造一個人的舒適時光。
為了讓單身生活精彩不留白,沒有家累負擔的單身族,反而比較容易就踩到支出紅線。CFP 認證理財規畫顧問景肇梅指出,與一般進入婚姻的家庭相較,單身族在財務上最大的差別,就是子女教養費用,這是一筆好幾百萬的人生財務預算,單身族頓時少了這樣的財務壓力,自然有更充裕的金錢能花在生活享受上,當下輕鬆愉快,卻是讓未來慘澹的助手。
想要兼顧未來,又不減當下生活品質,景肇梅建議,要把養小孩的費用拿來養未來。
大部分想存錢的人都知道,每個月薪水下來,就先扣掉要存的金額。但是每當存了一小筆資金後,一遇到旅行、換車、買電腦等等需求,幾乎都會忍不住再從儲蓄中拿出來花掉。對只靠自己打理未來的單身族來說,花掉的就是未來的經濟支撐。
因此,在存錢時,最好將儲蓄帳戶再分離,分成「一般花費的存款」跟「為將來打算」2 個帳戶,前者用來支付上述臨時、大額支出,儲蓄比重約為年收入的10% -20%;後者是原本應該拿來養小孩的費用,因此,至少要存下年收入的20%,讓這筆錢將來可以運用在購屋頭期款或退休準備金上,提早打造無虞的單身退休準備。
當然,依每個人生活型態不同,儲蓄比率能再斟酌調整,但單身族如果整體儲蓄、投資比重少於30%,最好就要從頭檢討自己的花費習慣跟金錢規畫,否則等到驚覺月月花、月月光,單身的財富聖杯恐怕一開頭就先傾斜。
此外,單身族的經濟來源全靠自己,除了一份持續進帳的薪水外,也能累計勞保年資,將來可領勞保年金,對退休金準備不無小補,雖然不知道未來政府財政是否能順利運作,但隨時進修,保持工作戰力是單身族經濟獨立的基礎。
單身理財第2隻腳 發揮居住想像 為選擇貼上價格
有土斯有財的概念深深影響每個人,對單身族來說,購屋不僅是財富增值的手段,也是生活目標的首要設定,但若深究背後緣由,安全感才是最大的動力推手。
單身族內心的恐懼是,比起核心家庭,一個人生活本來就顯得無依無靠,若有一個穩定的居住場所,至少老後不會落入到處漂流的窘境。
買屋市場有個順口溜:「一人買房很吃力,兩人買房沒壓力!」正好說明屬於高支出的買房行為,最容易拖垮財務。當一份薪水又要生活、又要儲蓄、又要供房,對多數人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單身族要如何突破買房壓力呢?
最直接的方法當然就是提高賺錢能力,或從買小、買遠開始,從低總價切入,幫自己置產,但也能從另一角度思考,解決住的安心需求,一定非得買房不可嗎?年輕時依當時需求買下的房子,老年後還適用嗎?
景肇梅認為,當獨居比例愈來愈高,以後可能因應獨居需求而發展出不同的房屋型態,像是一群好友一起合資合建、具有照護功能的合租大樓,甚至好友揪團進住養生村的形式等,不同的可能性都在發生。
除了購屋外,可以發揮更多對老後的居住想像,並為這個想像貼上價格,從現在準備起。
當然,不管你的想像是什麼,在準備這筆居住預算時,要掌握4 個不拖累財務的原則:
1. 準備好至少3 成的頭期款與購屋、預訂各項費用。這筆頭期款也能用在各種居住想像的訂金上。
2. 若有貸款需求,金額最好在含稅收入的4 倍以內。
3. 攤還期最長要在35 年內、60 歲前結束。
4. 每月攤還金額不超過月收入3 成。
單身理財第3隻腳 月收入5% 買好一生保障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單身族群最怕生病,與意外發生導致工作中斷,萬一有個閃失,沒有薪水外,還有龐大的醫藥費支出壓力罩頂。
如果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或社會的包袱,保險就是最好的依靠。中信銀財富處理財規畫部副總黃培直表示,因為是一個人,基本的壽險就不必保太高,反而「醫療險」是第一優先需要考慮的。普通疾病透過健保給付,重大疾病的醫療費就轉嫁給保險公司,之後再依個人經濟能力逐步增加意外險、失能險、長期看護險及防癌險等。
在籌備保險保單時,不要陷入「簽下保單就安心了」、「保費負擔1 天只要150 元」等之類為了安心只看見最小單位保費的迷思,景肇梅分析,一天150 元,一年就是5 萬4750 元,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保單內容,保再多也不能花在刀口上,只是為不需要的保障花下高額保費。
她建議,單身族保險時,要以保險費的總額來作為考慮依據,單身族約在5%上下,除非後續買房或成家,才需要提高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