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MBA,打開全球的視野

BCG顧問、創投及創業家現身說法

劉子寧
user

劉子寧

2014-11-27

瀏覽數 8,900+

MBA,打開全球的視野
 

世界大小,可不可以由自己來定義?華頓商學院畢業校友Cynthia 回想起,到底是什麼樣的動力把她推到這一步,就是這個信念。頂著俐落的短髮,現任職於BCG 波士頓管理顧問的她一開口就充滿著自信。

這也是為什麼曾在奧美公關、聯合利華及嬌生任職的她,在職場高峰時仍願意跨出一步,追尋她心中的世界。「我知道如果繼續念台灣的碩士,就永遠是同個視野。我敢不敢走出去把我的世界重新定義一下?我不知道我會走到哪裡去,」Cynthia 說,「但是不試,怎麼會知道?」

順利進到華頓商學院後,Cynthia 開啟了她戰戰兢兢的MBA 生活。很多人以為申請到學校就可以開始放鬆了,但Cynthia 說,其實申請是最簡單的,進去後整個人進入幾乎24 小時開機,一連串的工作「淘汰賽」才是最困難的。

她分享自己當時的行程,笑說比當上顧問後還要辛苦。MBA下課時間大約是下午4、5 點,課後跟同學討論報告,6、7 點再趕去參加企業說明會,跟企業主交流一下,回宿舍後還要記得寫感謝信給他們,再從晚上10 點寫作業到12 點,緊接著再花4、5 個小時研究隔天的個案分析,常常入睡時已經天色漸光。

「你必須保持戰戰兢兢,像是24 小時開機的狀態,那2 年的投資才會值得。」Cynthia 另外也提到,最好要每3個月反省一次,問自己職涯目標是什麼,不然就很容易忘記自己進來的初衷是什麼。

顧問業的門票

MBA 念完最佳的出路之一就是高薪的管理顧問,如果你好奇管理顧問實際上在做什麼,Cynthia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接下一個專案後(ex.開拓中國市場的成長動能),前面一兩個禮拜要先跟團隊討論有哪些假說,再來則是透過大量的訪談、資料分析,才能知道客戶現在在產業裡的定位。把診斷做完之後,下一步就是動腦會議,也要跟客戶討論可行性,最後做出一個完整的行動方案。

所以顧問忙碌的一天可能是這樣:早上電腦一打開就有滿滿的訪談行程,包含客戶的、專家的、消費者的,訪到下午6、7點,再跟大家討論你今天聽到什麼、你的觀點跟假說是什麼,討論完可能已經8、9點,再去做報告、簡報等等就可能會弄到12點。

也因為工作中需要大量的學習,所以快速學習的能力跟抗壓力是一定要具備的,「你還必須具備想像力,擁有看出趨勢的能力。另外台灣學生很缺乏的是大膽假設的能力,你能不能在條件沒給足的情況下做出假設?」Cynthia舉出幾個顧問的必要特質。「顧問必須是左腦跟右腦的結合,要有很清楚的邏輯分析之外還要有很好的說故事能力,因為有時候事實是殘酷的,要怎麼樣讓客戶接受你的策略就很重要。」

把自己定義成世界人才

Cynthia說,不見得每個人都需要去念MBA,但她鼓勵大家去想像自己懷有熱情的那份工作,如果做到最優秀的樣子會是什麼?找出一個那樣的楷模,然後看看自己還缺少什麼能力或是經歷,去借鏡。這些都比你等待大環境改變更容易。

對她來說,只要把自己定義成世界的人才,那麼台灣薪水偏低這件事情就影響不了自己。「把自己的池子想大一點,眼光看遠一點,看清楚你對未來的藍圖是什麼?未來的你長什麼樣子?要成為那樣,你還缺少什麼?這些才是重要的。」

台灣最有「錢」景之一的工作就是工程師,但你知道嗎?當工程師的專業加上更多的商業知識,你有可能變成更傑出的搶手人才。

Ala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學就在密西根念書的他念的是工業工程,但後來他意識到自己不想要以此為事業,於是他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去了2年美國麥肯錫,後來又進Solectron 中學習供應鏈的經驗。這時他開始問自己:「我有了顧問業的經驗,知道管理策略是什麼;也在OEM代工廠裡知道了operation 是怎麼回事,要再更進一步,我唯一缺的就是financial。」

於是Alan 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一方面透過MBA補足財務知識,另一方面也是尋找新的工作可能,「我也許還不清楚以後想走什麼路,但我知道MBA 可以給我很多選擇。」

說到在MBA 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Alan 有很多心得。他比喻,MBA 的生活平衡就像是你手上在丟3顆球,課業、找工作、人脈,有些已婚的人甚至還有家庭、小孩要顧,就變成4 顆球。「但你不可能把每一項都做到完美,你沒有那麼多時間,最多就是2 個完美,另1個你只能放掉讓它低空飛過。」

在MBA 裡有個重要的課題,是亞洲學生的弱項,也就是社交人脈。但很多去念MBA 的亞洲學生因為語言跟文化的關係,比較習慣跟亞洲人待在一起,這樣的話就會缺少networking 的機會,間接影響後續找工作的可能性。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看你要怎麼去push 你自己,如果只是一直跟亞洲人待在一起,卻又希望畢業後能留在美國工作,你覺得真正能留下來的有幾個?」Alan 說。

同時Alan 也分享有關MBA 歲月的趣事:他說,除了找工作非常競爭之外,如何維持感情也是一個挑戰。MBA 的學生間就有所謂的「Black Monday」之說。

每到第一年的感恩節連假,開學以來培養的同學情誼都會在此刻發酵,到了隔天的星期一,就會有很多人跟原先遠距離的情人分手,選擇身邊的伴侶。

最後還是回到同樣的問題,就是你在MBA 裡最在意的事是什麼?你要把心力放在哪些重要的事情上?瞄準目標,才能順利達陣。

投資銀行?體力好才撐得下去

對於很多MBA 學生來說,投資銀行是與管理顧問並列的熱門產業。因為它的投資報酬率非常高,讓畢業生可以在短短1 年就將龐大的學貸付清。想像一下李奧納多在電影《華爾街之狼》中的紙醉金迷模樣,更讓人對金融業充滿無限憧憬。

但驚人的高薪背後,投資銀行業承受的壓力其實是難以想像的。Alan 分享他在紐約高盛TMT(Technology, 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小組中處理併購交易的經驗。

「我平均每天早上9 點進公司、工作到凌晨,2 年下來1 天的假都沒休。」Alan 苦笑,「印象最深刻的是跨年那天我24 小時都沒有睡,抬頭一看就是新年的第一道曙光。」

甚至,「客戶就是你的神,你要無條件的配合他。有一次在處理一個華爾街日報的併購交易,早上5 點鐘被客戶胡亂罵了一頓,結果發現是誤會,他一句道歉都沒說就掛我電話。」

Alan 在金融風暴前夕離開高盛,決定去新加坡的淡馬錫私募基金,工作一陣子後,最終轉到 GREEVentures 當創投 VC。而創投這項工作,也讓他可以善用自己以前種種經驗:管理顧問、供應鏈、金融投資等等,並且應用在幫助新創的遊戲及Mobile 公司上。

「現在是2014 年,你去問問現在的banker,他們的bonus 跟2005 年時比差太多了,可是你的工作時間還是沒有變,你就要去評估,為什麼還要做這個工作?」Alan 認為,所有把投資銀行當作最終目標的年輕人應該要更仔細的考慮,「現在的選擇很多,是個做startup 也很不錯的時間點,我不覺得現在MBA 畢業後一定要去投資銀行或管顧。」

有著陽光笑容的Eric,身上散發著創業家既隨性又充滿活力的氣息。他從金融業出身,但在意識到自己最有熱情的事業是教育之後,決定加入創業的行列,與華頓商學院的學長,也是華陽中小企業開發董事長王韋中一起創辦了「你知我知好學網」,為任何想要開課、上課的人搭建起媒合的橋梁。

過去MBA的畢業生多往管顧、金融業或是財星500大企業跑,但最近幾年新創盛行,「當自己的老闆」的創業家們成為另一股新興勢力,尤其像是Stanford商學院更是創業者的搖籃。

Eric在進入華頓商學院之前,其實已經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在當時全球市值最高的美國奇異(GE)集團擔任合併併購部門經理,已經擁有6年的工作經驗的他,念MBA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想藉念書再充電一下;二是轉換跑道,希望能回亞洲做金融業。

他提到,MBA面試中有一項常被提出討論的點,就是做志工的經驗。Eric因為長期對教育充滿熱情,所以在美國時他就加入了「Teach for America」,去偏鄉學校裡教小孩數學、陪他們玩,這樣的經驗對申請是大大的加分。但Eric認為,當志工要發自內心去做,「不是為了準備而準備,而是因為你有這樣的人格特質,所以你去做這樣的事情。」學校只是想知道你是不是一個「多元」的人,如果只是為了申請而做某些事,也很容易被學校看出來。

說到在MBA裡一定要做的事情,Eric說一定要大膽嘗試,找實習跟找工作也要可以多方體驗。他當時把職業目標設定得非常窄,只聯繫了私募基金相關的公司。現在回想起來,他說自己有點後悔,如果可以重來,應該要多去申請一點公司,因為這是人生中難得一個可以認識各個產業跟國家的方式。(註:通常企業會支付面試者機票跟住宿,讓他們可以跨州甚至跨國面試。)

「我有一個朋友,他在第2年面試了100多間企業,他的面試能力可能被磨練得比任何人都強了,再來他有非常多的故事可以分享,他飛到非常多不同的企業裡,知道每家公司不同的文化。」

Eric創業近2年,他認為MBA裡學的知識對創業者來說就像是個兩面刃,能幫助創業,卻也會傷害創業。「MBA教你把一個現存的公司經營得更好,但創業不存在一個東西讓你去修改它,而是要從零到有,念過MBA的人常常會想太後面的事情,反而顧不到前面,所以這是我在調適的地方。」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