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完全想不到,全球職場陷入快速「中空」現象。龐大的中階主管群真的在迅速消失中,如果你還在巴望用年功俸一一往上爬,小心一腳踩空。
這是一個你不得不面對的真相。早在2006年,日本趨勢觀察家大前研一便預言M型社會的到來,薪水、職位都會往高階與低階的兩隻腳移動,中產階級會迅速消失,如今,統計數字一一印證。
歷經2008年經濟大衰退,歐盟國家的中薪工作者大幅減少11.8%(詳見圖1),許多人流向低薪工作;台灣也朝向沙漏型的勞動市場,中階主管短短10年間減少16萬9822人,工業及服務業平均減幅平均達36%(詳見圖2),不論服務業或工業,「中空」現象愈來愈明顯,薪資的成長也不樂觀,中階主管不但職位消失,10年薪水只增加約2 萬元,基層主管薪資更不增反減。
中階主管這個名詞未來還會出現嗎?
在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學會(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HRM)公布最新報告中顯示,消失最快的中階主管,1 是加工代工,2 是行政管理,3 是業務員,有些減幅超過10%,到底是怎麼消失的,誰取代了誰,這是全世界都想了解的疑問。
「我們正不知不覺中走入白領機器人時代!」剛剛從拉斯維加斯參加SHRM 論壇返台的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客座教授陳超明表示,虛擬科技是中階主管最大的勁敵,不論是新興的機器人大軍、大數據、AI 人工智慧、決策系統自動化,都空降取代了中階主管,企業可能不再花大錢聘人,取而代之的是白領機器人。
SHRM 並預估,2033 年消失的10 大工作和行業,第1 名是電話行銷人員,被自動化取代的機率高達99%,其次,會計和稽核人員、零售業務員、編寫操作手冊人員、房屋仲介,和文字處理員,消失的比率高達80%。
世界工作型態改變,中階主管首當其衝。你一定更想問,那未來呢?
消失的中階主管可能一去不回,也代表整個職場已全然解構,TOEIC 台灣區總經理王星威直言,在新的工作時代,傳統鋼性組織下的Job(職缺)看起來雖迅速消失,但Work(任務)卻仍然存在。
你必須清楚地認知到,以往你所信仰的職位或職務,是因為在鋼性組織下一階一階的晉升,所以你只要按照指令工作就可以領薪水;未來是彈性的「專案(PM)」變形蟲組織,你必須用能力賺取你的收入,而非領死薪水。
未來職場會需要更多Work(任務)型的決策者,槓桿資源、統合決策,因此溝通力、移動力和跨領域能力良好的人,就是下一波搶手人才。
為什麼世界不再需要中階主管?
職缺怎麼不見了?當病患就醫時,基層檢查人員做完檢查後,把數據輸入電腦,跑出診斷後再交由醫師確診,中間不需要部門主任;航空業,很多國家飛機的機長已由電腦擔任自動駕駛,副駕駛跟航管員才需由人擔任。更遑論傳統的生產線,機器人手臂及智慧機器人,他們只聽令於一個電腦操控員就可搞定。
人口結構的轉變,也讓全球的競爭者共同競逐職缺,以往個人只是企業裡的一顆螺絲釘,未來卻可能自己就是一人的Work(任務)企業,帶著跨界的能力,穿梭在不同企業和專案之中,直接執行各項任務。
SHRM發現,在全球職場中,M 型化真的來臨了。中階主管的決策功能交還高層、執行工作則由低階工作者代理,網路科技的精密與多樣化發展,也是壓垮中階主管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些職缺轉為自動化,或被國際外包工作者取代。
全球化也是中階主管消失的原因。2012 年易普索市調公司統計,遠程辦公比率最高的國家是印度,高達56%的人,處於彈性工時與不固定工作地的狀態。想像一下:當你打電話到美國某公司的客服中心,客服人員以流利的英語回話,但他其實身處印度。
從Job到Work 6種未來創新工作者
當機器人、外包族、跨國工作者都來分一杯羹,「你的工作已經沒有你想像的重要。」陳超明直言。Job(職缺)會消失,但Work(任務)還是有人遞補,如果想達到中階主管的地位與薪資,不再是畫出筆直的職涯規畫表,而是以工作內容、專案導向,多點式培養決策能力取勝。
在2014美國人資協會的思想領袖會議中,未來發展協會(Institute for the Future)執行董事馬琳娜.葛比斯(Marina Gorbis)便提出未來6種創新工作者(詳見圖5):
1.永遠on工作者(Always-on Employee)
特性是:自由調配工時,隨時隨地都可以工作,在高壓的工作環境中生存,他們善用最新的數位工具,辦公桌就是網路上的虛擬平台。
2.微型工作者(Microworker)
他們將一天工時分別切割給不同工作,在多重身分中轉換自如,是典型的多工者,早上為A公司服務,下午執行B公司的計畫,傍晚完成C公司的進度。
3.平台創造者(Platform Maker)
就像組合樂高一樣,平台創造者發揮創意、打破框架,為企業遇到的問題找出解方,或優化工作流程。
4.夢想工作者(Dream Worker)
熱情讓工作不只是工作,而是人生志業,他們結合理想,也從中獲利,代表者是社會企業家。
5.文化駭客 (Culture Hacker)
他們打破工作和生活、公共跟私人的疆界,生活、家庭、朋友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轉化經濟價值,例如:部落客。
6.個人企業家 (Amplified Entrepreneur)
工作是一場冒險,個人企業家拒絕在職場中一步步地往上攀升,而是以熱情驅動一系列的專案工作。
6 型創新工作者,就像克里斯汀生說的「破壞式創新」人才。隨著網路24小時不打烊,Always-on永遠開機的工作者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固定的辦公桌,沒有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打卡制,他可以隨時開機工作,不論在何方,他是最好的專案人才。
而文化駭客特性是,跨越工作和私人生活的界線,扮演多重工作角色。一如當紅的漫畫部落客小桃,她把自己與男朋友相處情形畫成漫畫,又虛擬一隻狗來當客觀評判者;接著,保養品代言找上她,她親身測試代言;接著旅行社希望借用她的名氣帶團到長灘島,她就化身領隊,整個夏天邊度假、邊賺錢。
夢想工作者,某種程度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企業家。以往沒有人認為夢想可以賺錢,但他們可以把夢想轉換成工作,以此為生或為自己賺薪水,收入甚至能達到NGO國際級水準。
陳超明分析,其實6種創新工作者可以互相整合。而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溝通、跨領域和移動的能力是共同必備的能力。如果你還在傳統組織裡不能成為這6 種人,那就鎖定跨國公司或爭取企業外派機會,把握和世界接軌的機會。
勇敢跨出舒適圈,練習專案執行力
網路讓新一代的工作者轉為個人企業家,個人企業家有別於傳統SOHO 族,他們是多工的聚合體。
另外一份官方英國職業委員會(UKCES)2014 出版的報告也顯示,2030 年的未來工作者的樣貌,有4種型態(詳見圖3):
1. 完美分工(The Great Divide)下的新工作者。全球化加上科技平台的出現,未來工作型態會更強調區域分工,而且傳統組織內的分工也會被外包所取代,強者愈強,弱者愈弱,M 型化帶來雙層社會,個人競爭力會更凸顯。
2. 精進技能(Skill Activism)的新工作者。人工智慧時代來臨,工作型態改變,導致部分人失業,未來工作更是專案導向,工作不穩定性增加,所以每個人都要增進新技能,使自己不失業,在全球進入高齡化社會中,未來最有商機的就是醫療照護產業。
3. 彈性人力(Forced Flexibility)。一個人的公事包時代來了! 電腦、手機、平板在手就可作業。沙漏型勞動市場出現,中間工作者將面臨工作消失的恐懼。高階主管多由50 歲以上的人出任,而初階工作則是不到30 歲的年輕勞動力,世代差異值得注意。
4. 創新應用(Innovation Adaptation)。未來的工作模式,你可能不出門就可以跟企業連線,雲端就是你的工作平台,勞動市場競爭更激烈,很多的人競爭有限的職缺。但是如果你是創新應用者,反而因為差異化而炙手可熱。
UKCES 也從經濟與商業、社會與個人、法律與政策、自然資源與環境、科技和創新5 個面向,歸納出13 個趨勢(詳見圖6)。
在2030 年時,以經濟與商業為例,未來工作機會將大量向亞洲移轉,所有商業行為會變成一個個的生態系;在科技與創新上,資訊與通信科技產業與大數據是未來產業的主流,各種數位科技和產品產生匯流。
在社會與個人方面,未來職場工作環境,因為愈來愈多的不確定性,反而需要發展多元能力,工作者會更覺醒到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要性。當然在自然資源與環境上,資源耗竭會讓工作者要更積極地尋找新對策。而在法律與政策上,大家反而會對政治議題愈來愈漠不關心。
2030 年,消失的中階主管,枯竭的自然資源,全球愈來愈平坦,機器人大軍壓境的世界,究竟你該如何因應?世界變了,你得好好重新思考,未來如果沒有了中階主管位子,你該如何做好準備、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