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複雜且典範轉移非常迅速,3-5年後會是什麼樣子,沒有人能夠確定,何況10年後的世界呢?
不過,我們的確也可以從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曾說的「已經發生的未來」來思考,根據一些必然會發生的事實,來預作準備。
比如說,我們能夠享用這麼豐盛的物質商品,這麼便利的生活,這種全球化世界的推動力,都是來自於化石燃料的使用。然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一方面會產生溫室氣體,造成氣候變遷之外,在可預見的未來,當化石燃料供不應求時,我們現今所熟悉的世界,將會一夕之間崩解。
因此,建構一個低碳節能的社會,絕對是很重要,攸關人類存續的重要趨勢。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說:「承諾一個乾淨能源的未來,我們可以創造許許多多的新工作。」歐巴馬在金融風暴中就任總統時,也宣布將傾全力投入低碳社會的建構,並且認為將創造出無數的新綠領工作。
百萬綠領工作將崛起
聯合國在最近的報告中指出,光是太陽能、風力和生質能源產業,到2030年將增加2000萬個工作機會。美國的研究也指出,到2030年美國每4個工作者,就有1位會是綠領工作者;台灣則預估,綠領從業人員將有百萬人以上。我們可以預測,未來的每個工作,包括食衣住行育樂,一定都會轉變成綠領工作;換句話說,綠領工作是未來少數僅存的工作機會。所以每個人都必須思考與定位自己的專長與工作,重新學習新的知識與能力,否則勢必會被時代淘汰。
對於建構低碳社會,首先要從檢視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對能源使用的狀況開始。這些年出現一個新興熱門行業,也就是能源技術服務產業,主要的工作是協助客戶節約能源,並用客戶省下的電費來支付改善空調效能的支出。也就是說,企業不必花錢購買新設備、支付新空調系統的費用,而是用省下的電費折抵這些設備與技術的服務費用,創造雙贏。
台灣現階段可以吸納最多就業人口的,大概是強調健康永續的綠色新農業,這也是台灣農業未來的出路,尤其目前的有機農業,只占總耕地4%左右,而慣行農業及化學肥料是溫室氣體重要的來源之一,如何全面轉型將是努力的目標。
另方面,行銷綠色農業需要更多專業,要突破既有產銷體系龐大結構,就必須由知識來引領,打造一個農村資訊平台,把新的專業知識、資金與社會人脈帶進農村。
食衣住行 打造零碳綠世代
綠建築所需材料的發明與生產,從建築物的外面到裡面,大大小小的材料、設備,從硬體到軟體,充滿無數新的可能,也需要非常多不同層次與種類的人才投入。
比如,是否可以利用結構與設計的改變降低對能源的使用?這種盡量不用化學物料,不必消耗能源的設計方式,有待各種領域的人才去發現與設計。更重要的是,除了蓋新的綠建築,對於數以千萬倍的舊建築物之改善,更需要眾多綠領的專業人員去施作。
低碳社會除了建築物外,還有整個都市規畫的重新調整與改善,亟需大量人才,甚至營造人與自然相處的空間,也需要很多生態研究與解說人員。再加上我們日常使用的任何產品,都必須重新設計。這些綠色生產、綠色商品設計,都是新的綠色商業,也都需要新的人才。比如,我們需要全新的觀念來檢視所有產品的設計,是否能在設計之初就能考慮到能夠讓產品再度使用,變成是另外一個產品生命週期的開始,不會產生任何不必要、無法處理的廢物,如同大自然一般,所有東西都是循環的,在數10億年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態體系中,沒有任何廢物的產生;一個生命的死去,是創造出另一個生命的來源。
面對劇烈變化的世界,我們需要用全新的思維與全新的人才應付未來的挑戰,綠領人才最重要的是跨領域與異業整合的能力,這也將是當代年輕人必須自我要求與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