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體驗貧窮,才能理解自己的富足;唯有透過付出,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模樣。
世界銀行指出,全球有14 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有1/4人口,每天的收入連一個便當都買不起。生活在相對富裕的台灣,我們卻都忘了自己的力量有多大,面對食安問題、政治紊亂、薪資凍漲的情況,都氣餒的像是折翼的鳥兒,否定自己有改變的勇氣。
我們無法解決大環境的問題,但一個人生命的改變,卻只需要一個人付出。
改變世界,陳聖凱做了什麼?
我快撐不下去了,說不定這一開始就是錯的決定。」巴士行經在南印度顛簸的路上,烈日透過車窗壓在陳聖凱的臉龐,憔悴的就像外頭龜裂的沙漠,他細微聲音隨著上下起伏的車身,顫抖的像是黑洞裡發出的呢喃。「不會的,你要做下去,而且我還會辭去香港工作,飛到台灣加入你們。」Helen 淺淺的微笑,像是一場異國的夢,差點走不下去國際志工企業,因為關鍵合夥人的加入起死回生。
夢想從不孤單,改變的力量也是
喜歡旅行,更喜歡在旅程中做些好事。2008 年陳聖凱到菲律賓替貧民窟的民眾打造水泥屋,晚上在下榻處和Home Ma 聊天時,她比著6坪大且擁擠不堪的房子說「What a beautiful house I have」,這句話像雷一般打醒了他,原來困苦的環境也能快樂,生命的富足其實來自於心。
「我覺得生命寬度打開,原來這麼喜悅!我也想讓更多人經歷這樣的事。」回國後便創立台灣第一間的國際公益企業—以立國際服務,號召民眾透過接力的方式,每個人付出一點時間跟勞力,累積起來就是個不可忽視的力量。
有些人終其一生追尋,可能一輩子都不認識自己是誰。但奇妙的是,他發現,很多人在「(be the giver)給予」的同時,卻在短短的7-9天之內,忽然開竅開始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單純的勞力付出,卻意外開啟了自我對話的可能性。跨出去,通常是改變的第一步。
當什麼都準備好,就不會出發
做出改變,有多困難?我們總覺得要做好萬全準備才能出手,學生時代的陳聖凱,也是這麼認為,直到外國友人的一句話,才顛覆了長久以來視為理所當然的邏輯。
當時想騎車環島,卻因自覺沒準備好遲遲無法成行。有次搭火車時遇見一位外籍的單車選手,單車選手說只要有水跟腳踏車就夠了,「關鍵不在於準備,而在於有沒有那個心」,也因為這句話,陳聖凱放膽去旅行,不斷的閱歷更加篤定國際志工就是自己的志業。
直視自己的心,才有辦法了解自己。
出發吧!唯有把自己放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才會機會跟真正的自己對話。「從小每個人都被教導成同一種人」,考好學校進大公司,接著買車買房,一條循規蹈矩的路讓大家安逸在「自以為的狀態」裡頭,唯有拿下防護罩,才有機會直視真正的自己,而這在做國際志工時,衝擊特別明顯。陳聖凱便提到出團前,有位志工表明自己很愛小孩,但到了柬埔寨,看見全身髒兮兮的孩童時,卻又舉足不前,這讓女志工頓時崩潰,她是真的喜歡小孩嗎?還是只喜歡乾乾淨淨中產階級的孩子?做了心理調適之後仍舊向柬埔寨的孩童展開雙臂,這一次的震撼教育,也讓她更貼近真正的自己。
旅行,改變台灣人怎麼看台灣
8個計畫,足跡踏上亞洲各國人煙罕至的崇山峻嶺,一磚一瓦為當地居民搭建房舍,陳聖凱希望帶領團員透過付出,改變台灣人如何看待台灣。「這幾年,帶了幾千人到海外去做志工,一部分當然是助人很快樂,很大的部分是我更清楚 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原來台灣是在怎樣的一個位置上。」唯有出走,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
以越南為例,台灣人會覺得越南相對落後,但親自走一趟之後,發現越南不僅商業活絡,再加上緊鄰中國,又是東協成員。反觀以貿易為主的台灣,交易量正在下滑,藉由對他國的認識,比較出台灣的相對位置,就可以知道台灣可以施什麼力,「最怕的就是沒有自知之明。」
台灣很富裕,但自我設限的思維,讓太多選擇變成沒有選擇。他提到有次團員反映,連兩天中餐都吃排骨飯,第三天能否有所變化?團員的提問讓陳聖凱很訝異,當地許多居民不會因衛生條件不好而怨天尤人,我們卻因菜色沒有變化而煩惱。「我不想做一個精神虛弱的人,我希望我的接受度很廣」。從他人的反應回頭批判自己,陳聖凱說我們只會流連於物質之間,卻忘了選擇快樂,透過付出,生命寬度被打開,也讓他反思原來在台灣的我們,生活被自己給窄化而不自知。台灣是座封閉又貧窮的孤島,或開放且慷慨的樞紐,全在一念之間。了解了自己,那我能改變什麼?
勞勞碌碌為了生活往前衝,最後只剩下疲憊的空殼,以立國際的夥伴,描述著當初辭去工作加入志工的心路歷程,臉上看不到惋惜的神情,「做一件很不一樣的事,最後發現自己其實很有勇氣 」。敢於給予,不只改善他人的生活,也能回頭改變自己,「原來我是有價值的,原來我也能發揮影響力!」這股熱血也讓許多團員一畢業馬上加入以立,原本要去當心理諮商師的潘晌仁笑著說不後悔自己的決定,「因為這件事情讓我很快樂。」
熱血公益企業化 回饋台東偏鄉
到國外當志工很有意義,只不過出去工作還要付錢,有沒有搞錯!?
食宿交通都要成本,組織運作也需有資本作後盾,但大眾對於公益事業就該無償付出的謬誤,讓熱血事業難以燃燒,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這是許多NPO 遇到的難處。擔心善款被吞的疑慮未消,陳聖凱索性公布所有明細,建立好遊戲規則,跟或不跟就看消費者怎麼去評斷。
公益事業經營起來本來就不輕鬆,創業夥伴也是來來去去,最慘的狀況下也只有兩三人硬撐,以立國際差點就要熄燈打烊。南印度的那場夢,讓以立改頭換面,將企業經營的概念導入,「以立國際志工組織」更名為「以立國際服務」以更沉穩專業的tone 調取代熱血志工的形象。
世界上有的問題,台灣也有。將眼光放回自己的土地,城鄉資源分配不均,偏鄉相對弱勢,2014年增加「台東計畫」,付出的力量不僅要改變世界,更要改變自己的土地。
打造良善的社會企業
形容自己是野生的創業家,陳聖凱做的是「未來的事」,走前人沒走過的路,他認為商業和公益從來就不是站在對立的兩端,如果兩者能結合,那麼就能走得更遠。「我希望未來每個企業都是社會企業」。對照現在食安風暴人心惶惶,陳聖凱認為每個企業都要有社會責任,先從關心身旁的環境做起,不要排放汙水,對員工友善增加向心力,甚至能提撥一定比例的盈餘關心弱勢,那麼台灣就不會那麼烏煙瘴氣。聽起來很理想,但事實上若再沿用舊有的製造業思維來思考,不斷的控管成本而不願投資提升價值,等到錢賺飽了再想下一步,台灣就只能原地打轉。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排斥夢想,但人們卻少了敢做夢的勇氣,堅持「把一件簡單的事做到底」,陳聖凱繼續把夢做大,他希望能打造一個屬於台灣的軟實力品牌,並在各地成立分部,如以立HongKong 或以立Tokyo,帶領更多年輕人到世界的角落,捲起褲管改變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