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把心打開,讓海洋進來

海洋環境教育協會郭兆偉

劉子寧
user

劉子寧

2014-09-29

瀏覽數 6,500+

把心打開,讓海洋進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如果有一天,「我們去海邊吧!」可以變成一個口頭禪,就像「吃飽沒?」一樣自然,那麼也許我們就能像個真正的海洋民族一樣,不再把海視為疆界,而是向外的無限可能,是對海的愛與關懷。

台灣是一個海島,島民的好奇心應該是與生俱來的,走到這塊土地的邊緣就是海,難道你不會好奇海的盡頭住著一群什麼樣的人嗎?台灣人自己設下了與海的界線,所以我們很少在海裡游過泳,到處都是不希望你靠近的警告標誌。

打破疆界吧!我們需要海浪打進來,才聽得見世界的聲音。

你不知道的海洋心事

台灣真的是海洋之國嗎? 台灣的子民真的有海洋性格嗎?

33 歲的郭兆偉,曾經做了一個口頭的調查,題目是:「 你都去海邊做什麼?」

答案1 是吃海鮮;答案2 是撿貝殼;答案3 是放煙火。如果將這些統統拿掉,不吃海鮮、不撿貝殼、不放煙火,很多人一時間竟找不出去海邊的理由。

台灣四面環海,有1500 公里的海岸線,但被譽為海島民族的台灣人,對於廣袤海洋的想像力卻少得可憐。而這樣的疏遠也反映在種種問題上:我們眼睜睜看著工業廢水汙染海洋,我們對海水酸化渾然不覺,我們到海邊去嬉戲、開音樂派對,卻在滿足自己之後為海留下無止境的垃圾。

看過齊柏林的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你就能親眼看見西部海岸地層下陷,水管交雜急急汲水的醜陋畫面。你也會看見可以壯麗美好的海岸線被數以百萬計的水泥消波塊包圍蠶食;原來,心痛與心動之間的距離這麼靠近,而我們卻毫無自覺。

郭兆偉原本念的是食品科學系,每天忙著學習怎麼把魚罐頭做到無菌,但他發現這個系從來不問這些魚類數量是否已在銳減,不在乎食品業背後的海洋資源,於是熱愛海洋的他便轉而投入海洋保育,更促使他與學長共創了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2008年,他不顧身邊人極力勸退,身上背了個25公斤重的大背包,決定用自己的腳步環繞台灣的海岸線。他邀請大家加入他環海岸線的長征,希望能讓更多人重回海洋母親的懷抱。

「我們能不能換一種生存的態度呢?活在這個世界上,去了解地球想要的是什麼東西,只取你的所需,不要多拿,我希望人可以更了解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郭兆偉說。

徒步環島的「海龜精神」

徒步環島的故事,要從綠蠵龜跟蘭嶼說起。郭兆偉選擇了綠蠵龜作為研究主題,他跑到蘭嶼住了4年,專門研究綠蠵龜。

郭兆偉說,綠蠵龜是一種非常酷的生物,牠在地球上活了2億5000萬年,不管外面有多大的變化都始終在這邊游牠的泳、生牠的蛋,平淡的看待一切變化。「牠不爭名逐利,卻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這就是海龜精神,一種對於生命的篤定,以及對於環境雙贏的適應,在郭兆偉身上,也透露著這樣的態度。

「我在蘭嶼遇過一個小學2年級的小弟弟,站在8公尺高的堤防上跟我說他要跳下去,說完就真的『砰』一聲跳下去,我在旁邊想,『這是自殺嗎?你才小二耶,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

「可是當我真的鼓起勇氣跳下去之後,我才發現,那種被海洋包圍的感覺很感動。潛到20幾公尺深的海底,正常人是要背著鉛塊下去,但蘭嶼的老人家竟然可以抱著一塊大石頭就站在海底走路。這真是太誇張了!」郭兆偉說。

海無限遼闊,但人心卻常常限制自我。與蘭嶼遙遙相對比,當郭兆偉到台中一個距海才2公里的國小,發現竟然有2/3的小朋友沒去過海邊。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為什麼對於蘭嶼人來說,海洋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對於許多人來說卻是如此疏遠?

當我們被商業化的社會機制控制之後,身體裡那屬於動物性的、原始的靈魂似乎也漸漸消失,每天我們跟時間賽跑、跟他人競爭,我們也分不清什麼是需要、什麼又是想要。

郭兆偉因此下定決心投入海洋教育推廣,因為他認為,「當海洋在人民心裡只剩下懼怕與海鮮,身為台灣子民的我們,是否該做些什麼?」

親眼看見問題,才是解決的開始

為什麼認識海洋一定得要徒步環島?當時郭兆偉決定要走路時,很多人也提出質疑。但郭兆偉認為,速度愈慢,心裡才有更多空間裝下環境給你的感動。

今年郭兆偉帶著桃園華德福實驗國小的學生挑戰家鄉的海岸線。當他們走到觀音溪,橘色的河水瀰漫著噁心的臭味,汙染物把周邊的一切都染成橘色的,樹枝、石頭、甚至死狗死貓都是橘色的。當那些小朋友要走過橘色泥巴時,一個個都在叫「好噁心!」

第二條河是樹林溪,河水不僅是黑色的,還溫溫的。想當然,小朋友們又開始叫嚷「為什麼是溫的!」眼睜睜看著河水中有源源不絕的黑色顆粒從腳板流過去,顯示一定有工廠正在排放、而且量很多,才有可能把這麼大一條河全變成溫的。

第三條富林溪是紫色的,還冒著粉紅色、藍色的泡泡,有小朋友待了2 分鐘就頭暈目眩、想昏倒。

中途,郭兆偉問小朋友們,剛剛經過的這幾條河是什麼味道、什麼溫度、給他們什麼感覺,還有更重要的,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小朋友們的結論是萬惡的工廠害的,郭兆偉這時拿出了地圖,讓他們看看上游的工業區都是做什麼的。做染布的、纖維的、石化工業的,還有重金屬跟廢五金。

「我說,你要自己想一想喔,今天你想要穿漂亮的衣服,想要爸媽買鮮豔的玩具給你,就必須要去染布;今天你想要爸媽在假日開車載你去玩,就需要買汽車。所以讓海邊變這麼髒的,是我們人類自己,」小朋友當場就「惦惦」,他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造成這一切的一分子。

「我們沒辦法讓這些工廠關掉,但你可以自己改變,不要天氣一熱就開冷氣、玩具玩久一點、衣服穿久一點,好好利用資源,就是幫地球最好的一件事情,」郭兆偉說。

徒步海岸線,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當我們有機會走上一遭,就像這些小朋友親身感受到的現況,當有一天他們真正有能力去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們就會跟別人做不一樣的選擇。

看海之外,最重要是人心

徒步海岸線6 年,郭兆偉看了許多海,也看了許多人,海與人,同樣感動他的心。一路上,除了海洋,郭兆偉更念念不忘的是曾經幫助過他的人。

今年他帶著隊伍走到屏東滿州,有一位柑仔店的大哥非常慷慨,一連3 天都送消夜給多達40 人的他們吃,隨著他們愈走愈遠,他還是繼續送。郭兆偉問他,為什麼要對他們這麼好?大哥感性的說,他覺得從前的台灣是很有人情味的,他希望他的小孩長大後還可以感受到這個人情味,所以他從自己做起,照顧有緣的人,當作存下「愛心款」。

郭兆偉認為,世界要美好,最重要的就是這份「本心」。人跟人之間懂得尊重彼此,不要爭名奪利,多一點平和。

「你看海洋是那麼博大,海洋從來沒有限制你為什麼要去海邊,有些人去為了生態調查,有人去海邊開始他的戀情,有人去海邊開始新生活,也有人去海邊結束自己的生命,海都沒有嫌棄你來海邊幹嘛,我們為什麼要給自己設下這麼多的限制?」

問起他對2024 年台灣的想像,郭兆偉第一大願望就是人心的改變,海洋之子找回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首先要做的是把數以百萬計的消波塊都拿掉,恢復天然海岸線。然後「去海邊徒步走上一段」,可以變成所有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每個人都能打開自己的心,讓海洋真實的進入生命,像每個在大自然中找到位置的生物一樣,成為平衡中的平衡。

用最慢的速度、最寬廣的心去認識家鄉的土地跟海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