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時,有沒有可能創造一種「用創新的商業力量,同時可以改變社會問題」的模式?
28歲的林以涵,社企流創辦人,也是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交流平台,她相信其實有一種商業模式已向我們證明,做好事也可以變成好生意,那就是社會企業。
未來5年,全世界很多新興企業都將以社會企業之姿出現。這也是人類企業史上再一次創新。
林以涵是誰?3年前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這個名字;不過現在,林以涵已與社會企業畫上等號。大學念的是公共行政,在美國讀書期間,一門「社會企業」的課開啟了她對社會企業的大門,原來可以用商業模式來解決諸多的社會問題,與過去接觸過的公益或NPO(非營利組織)不同。
回國後,她一直思考,是不是能有一個網路平台,不僅報導國內外的社會企業,讓想了解社會企業的人有一處專業的資訊網站可參考,還能讓更多的資源及經驗,在這平台上交流。2012年2月,社企流就這樣誕生,吸引一大群志工加入。
走了1年半多,2013年9月與其他二位夥伴陳玫成及金靖恩,一起將社企流登記為公司,正式創業。
社會企業創新5階段
今年7月,社企流再次轉型,增設了育成中心的角色,開始輔導幫助別人。採訪林以涵時,她待在東區的一家咖啡店準備公司下一步的轉型。
讓她忙得不可開交的就是社企流的新業務─育成平台。育成中心其實就是將社企流走過的路、吃過的苦、流過的淚,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訴想進入社會企業的嘗試者(Try It),及已經投入社會企業的行動者(Do It),在不同的階段會遇到的麻煩,或在不同的過程中,該注意什麼事?如何去解決,如何去做判斷。
這套育成平台是參考英國社會企業UnLed的做法,將社會企業發展過程分成5個階段,第一步天馬行空的發想,第二步聚焦在1、2個想法,第三步進行測試或修改,第四步是成立組織,最後是規模化或轉型。通常來說,社企的新創者會在前三階段,既有的社會企業會在第四及第五階段,社企流則屬後者(詳見上圖)。
這是社企的概念第一次完整的系統化呈現在眼前。雖然愈來愈多年輕人很想投入社會企業,但現有的培育支持系統仍不夠。一般性的創業輔導已成熟,但對社會企業的創新創業,一般人其實非常不理解,社企流剛好可以用創新的方式補這一塊。
結合企業、導師,協助社企新手創新創業
今年7月開始,社企流結合星展銀行及新竹物流,首度推出社會企業育成平台。此平台將有實際3-10 萬元的經費支持16 組團隊進行育成。其一是針對想嘗試從事社會企業的人,稱之為「Try It」徵選;另一組則是針對已從事社會企業的人士,稱為「Do It」徵選。
平台除了經費支持外,同時也安排課程,進行培訓輔導的工作,讓有想法或有做法的人,都能獲得協助。目前徵選的案例先以農業環境及弱勢關懷兩類為主。
社會企業在台灣是很新的概念,林以涵說,英國社會企業UnLed把社會企業成立分成5 階段,就是希望能釐清社會企業創新的過程。像「Try It」,在想法的階段,重要的是去到你想要改善、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做田野調查。與當地人接觸,了解當地的需要,甚至與當地的利益關係人先溝通,來測試你的想法及假設對不對;同時,也了解你提出的解決方案,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千萬不要在網路上找問題,更不要在網路上找答案,」她說。
當你經過反覆測試與思考後,確立了方向,成立了組織要去做時,進入「Do It」階段,此時你要保持彈性,並建立承受風險的能力。因為計畫趕不上變化,不要硬碰硬,也不要過於僵化,困住了自己。
同時,當執行時,已沒有時間再學新事物,要在事先就把基本功練好,比如說懂財務、看報表、了解法律及溝通應對等,都最好能在營運前先弄懂,否則一旦開張後,真的沒有時間學。
創業是先蹲低再後空翻
很多年輕人都急於投入社會企業創業,但林以涵提醒,「創業是先蹲低再後空翻。」你要先讓自己的身子蹲得夠低,聽基層的聲音,確定解決方向,並練好基本功後,待時機來到,就要用全力躍起,做出漂亮的後空翻,贏得目光,成功落地,獲得高分。如果中間有做不到位的地方,後空翻可能跳得不夠高,落地更可能跌倒。
想投入社會企業行列的年輕人,林以涵建議要常常想起那個初衷,當初為了什麼理想而投入?當初想解決什麼樣的社會問題?這些想法及熱情是否有減少?還是覺得不重要了。
社會企業不是好聽好看的名詞,它是實際的商業營運,要面對的是員工薪水的發放?每一天開門有沒有營收進帳?「因此有時喝一杯咖啡都會覺得內疚,沒創造業績,」她說。總之,煩人的事一件都沒少,過程一點也不浪漫。
最重要的是,要時時提醒自己,起初的感動是不是還在?動心起念有沒有隨著時間而變質了?如果沒有,那就繼續衝下去吧!
網址www.seinsigh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