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是台北城裡移動最快速的交通工具,但是方便與效率帶給我們的,並不是更多的從容與悠閒,而是更加冰冷急促的步調。每節車廂裡擠滿了來去匆匆、面無表情的乘客,就像是一顆顆沉默的小螺絲釘,安靜且疏離地各自鎖在自己的世界裡。
因為一場令人恐懼的事件,「捷運」彷彿成為一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禁地,從此之後,永遠只能和猜疑、防備、恐懼等負面情緒連結在一起。但是有沒有可能用別的方式,把捷運裡的人性溫度與關懷,重新找回來?
天作之合劇場的音樂劇作品《MRT》,說的正是這樣的故事。透過在真實捷運場景裡發生的3段故事,將現實生活轉進充滿著音樂與故事的場景,更深層的窺見每個人內心的小劇場,在虛實之間,進駐心房。
記憶、重現、軌跡
互不相識的路人們低頭滑著手機,從四面八方飄進捷運車廂,人們的視線只有眼前幾公分的螢幕,不再有眼神交流,也不再有友善的閒聊。
這是《MRT》的第一個場景,換個角度重新觀看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樣貌,才發現面無表情的人群多像一個個即將被運到他方販售的機器人,空洞又冷漠,所以大家很有默契地別開視線,互不干擾。
在這些陌生人之中,會不會有你好久不見的朋友?或是同一節車廂,就站著2年後你會認識的人生伴侶?「只要你抬起頭來,重新觀察這些最親密的陌生,你會發現更多不同的故事。」《MRT》藝術總監冉天豪說。
一對8年前不歡而散的情侶,在女生即將出國搭乘捷運時,正面相遇了好久不見的他,在極端想下車又不願逃開的10分鐘內,如何妥善處理好一段在8年前未被好好處理的關係?在前往機場的短短路程裡,他們是否能夠學會放下?
某日正在返家捷運上的 Janet ,居然遇上了電力故障,和另一位男性乘客被同困在隧道中。在等待救援的時間裡,兩人開始交談起來,Janet才發現這個男子居然原本計畫要尋死⋯⋯?
捷運上的老先生與老太太聊了起來,老太太分享著手上照片的故事:「從前有一個愛拍照的年輕人,發現了一大片野薑花,他天天來這拍照,有一天,他在花園遇到了一個女孩⋯⋯」,然而故事說到一半,老先生卻叫了起來「你偷了我的相片!你偷了我的相片!」
捷運的「MRT」三個字,在戲裡頭變成了記憶(Memory)、重現(Replay)、軌跡(Track)。冉天豪表示,希望藉由這些不期而遇的緣分與奇遇,讓捷運身邊的人們不再只是模糊的背景,而是有血有肉地在各自的人生中努力著。
再黑暗的隧道, 也終會有出口
音樂劇和一般戲劇最大的差異在於,音樂不再只是背景,而是推動劇情與情緒的重要力量。
在第一段故事中,由甫獲金曲獎提名的歌手蕭賀碩以都會民謠風格,描繪出屬於年輕男女之間的愛情樣貌;第二段故事在音樂精靈許哲珮的狂想中,成為一個穿梭在真實與幻想的祕密世界;而劇場音樂才女洪予彤則以成熟的音樂氛圍,娓娓敘述一個超過一甲子的動人故事。
透過3段不同風格的故事描寫在捷運上3種不同的相遇,也帶領觀眾重新檢視現代人的情感線索,重現最深刻的記憶與人生軌跡。在車廂到站的那一刻,我們到達了目的地,也回到了自己的心。
「療癒受傷匱乏的心靈,提升那股看不到卻最強烈的生活力量。這正是表演藝術最原始的功能,」冉天豪感性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