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可以怎麼活到極限的邊界

張良伊》青年出極

高嘉鎂
user

高嘉鎂

2014-05-05

瀏覽數 4,050+

可以怎麼活到極限的邊界
 

張良伊 我沒辦法蒙蔽自己不去捍衛未來

或許你以為氣溫上升2 度C,就像冷氣調高2 度C,可是全球暖化就像開水龍頭,當你增加施力達到臨界點,水流忽地猛然衝出,像頭猛獸一發不可收拾。

2 度C,就是全面失控的臨界點。當大氣層含碳量超過400ppm,面臨著增溫2 度C 世界時,全球各國還在為利益爭奪不休,在台灣,有群青年奮力跳出溫水,張良伊就是其中之一,從源頭反思氣候變遷,更以行動號召,誓言像《航海王》魯夫一樣熱血,要和青年一起翻轉危機。

從2009年開始,張良伊連續3年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成為大會非官方青年代表、記錄即將消失的太平洋島國、創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更親身參加保護南極荒野的2041計畫,他到處演講、募款,差點拿家裡房子貸款,最後靠贊助籌到新台幣80萬元,和探險家Robert Swan前往南極;回台後更選擇在國際環保團體350.org工作,未來還想用「碳足跡」概念創業。

一個26歲的年輕人,選擇走一條不一樣的路,他站上國際,為台灣發聲、為地球發聲。如果你問張良伊,我們是在「拯救地球」?他會說,地球不需要拯救,學習用有限資源與環境相處,讓下一代看見美麗地球,是在「拯救人類自己」。

知道愈多

我愈無法蒙蔽自己不去捍衛未來

假如現在你有1分鐘機會,上台代表地球人發言,來挽救暖化頹勢;你要如何有效運用這1分鐘?你要如何讓大家聽見地球人的聲音?

張良伊的選擇是,用雙腳走過南極、南太平洋,用雙耳傾聽氣候難民心聲,用雙眼看見人們團結合作,最後舉起雙手,大聲呼喊:「昨天氣候變遷跟我無關,但我願意從現在改變,那你們呢?」

2013年3月,張良伊代表台灣,登上南極大陸。腳踩凍土、遠眺皚皚冰山的他,不是去觀光旅遊,而是參加由首位步行踏遍南北極的探險家Robert Swan,所發起的「2041」出極計畫。在世界18國、42位青年行列中,張良伊以台灣青年身分前往南極,記錄、保護世上最後一片偉大荒野。

「當我知道愈多,我沒有辦法蒙蔽自己,不去捍衛未來。」身為地球村一員,張良伊這麼告訴Robert Swan,這份責任讓他決心加入2041出極計畫,這份決心包括自費支付新台幣80萬元旅費,還必須許下承諾:回台後積極投入環境教育。為了參加,張良伊到處演講募款,差點拿家裡房子貸款,最後靠贊助籌到錢;而他這份堅持,成為他最終被錄取的理由。

青年出擊

就是改變的開始,就是暖化的解方

一路走來,張良伊如何找到這份堅持自我、捍衛未來的理由?時間推回2008年,他跑到瑞典交換學生1年,生活在綠能城市,讓張良伊想,瑞典為什麼能?台灣為什麼不能?

2009年第15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15),改變了他的生命。他看見各國盤算自己的利益,開著龜速般的會議,也看見吐瓦魯居民抗議暖化將吞沒他們的國家,更看到平均20歲的各國青年,以豐沛知識勇氣號召改變。張良伊看呆了,他問自己:「我能做到嗎?被排擠在聯合國外的台灣,該如何穿透高牆縫隙,把重要經驗跟現況帶回台灣?」

回台以後,當其他大學生正享受青春,張良伊的青春全泡在氣候變遷,連畢業旅行都選擇走出台灣,到南亞大海嘯的受災地薩摩亞。他立下目標,要成為「台灣氣候變遷的不後悔青年」,用超過《航海王》魯夫的百倍熱血打破冷感。他說,每個人都要找到說服自己的理由去改變;青年,就是改變的開始,就是暖化的解方。

在地行動

成為TWYCCer,改變從「青」開始

「如果不是我們,那是誰?如果不是現在,那是何時?如果不是台灣,那是哪裡?」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青年是暖化解方,那台灣青年可以怎麼行動?

2011年,張良伊和當初一同前往COP15的張恩典,成立台灣第一個青年環境NGO「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這群守護地球的熱血青年稱自己「推客(TWYCCer)」,培訓青年具備知識與發聲力,他們的野心,是要將國際COP 青年會議帶進台灣,更要走向世界。

不管踏入各行各業,還是正與學業奮鬥的學生,推客們自2012 年起連兩年參加氣候變遷大會,他們自發性向國際提出台灣青年的訴求:「世代衡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要改變從已開發、開發中國家,以橫向平面分配碳排責任的思考模式,喚醒縱向、歷史的碳排責任,呼籲別將下一代拖下水。

曾有人質疑,為什麼青年要花錢、花時間,出國學習氣候議題,回台後卻未必帶來改變?張良伊說,正因為台灣處於國際弱勢、缺乏危機意識,出國正是機會來自省、充實,而這股群聚力量,將成為能影響政策的大氣旋,向上改變社會。

當2012 年張良伊獲選為COP18 非官方青年聯絡人,卻因台灣在聯合國地位兩難,面臨各界壓力,反而成為輿論抨擊的對象。張良伊說,他難過了很久,但立場從未改變;以台灣為名、行動關心暖化,就是他抗壓的最佳辦法。

創造生活點點綠點燃火花,煙火就會燦爛盛放

在2041 團隊裡,有英國畫家用環保顏料畫氣候變遷,賣畫籌錢2、3 年來參加;有石油公司員工說,為了永續正積極研究再生能源;還有化妝品供應鏈主管,表示回國後要全面採再生紙包裝、標示碳足跡。

張良伊說,當各國都從源頭著手,讓改變與個人緊密連結時,我們是否應該讓環保脫離高空、降落地面,找到著力點,開始改變?

張良伊點燃火花,讓年輕力量盛放,迸成煙火,這股動力仍在燃燒;最近他獲得國際環境組織350.org 工作職位,合夥創「一坪工作室」,思考如何用「碳足跡」創業,標示產品製造到廢棄的碳排放量,打造從搖籃到搖籃的消費場域。

張良伊見到2041 創辦人Robert Swan 時,曾問:「活動已經辦了10 年,為什麼還要再辦?」Robert Swan 握著張良伊的手說:「10 年了,才有像你這樣的年輕人來參加,那我們還要努力多久,才能讓更多人知道?」為減緩、調適暖化而行動,張良伊和Robert Swan 一樣,永不停止。張良伊說,「No more delay. Action now. Now youcan be the one, and you’re the change.」(不再拖延、立刻行動,你就能改變世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