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大膽走出台灣,考驗自己的極限

Let''''s Join The World!》

劉子寧
user

劉子寧

2014-04-01

瀏覽數 5,200+

大膽走出台灣,考驗自己的極限
 

台灣是座小小的島嶼,四面環海的我們如果把海岸線當成界線,那台灣不過就是個3 萬6000 平方公里的小島;但如果我們願意用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這個世界、把海當成橋梁,那我們就可以連接全世界。

但要連接全世界,「國際觀」就變成一門重要的課題。過去曾有一張有趣的圖片,上面標出台灣人對世界國家的刻板印象(參考圖1),雖然過分誇張,但卻反映出一部分台灣人或台灣媒體長期以來對其他國家的誤解與偏見,而這些都阻礙了我們對別人的了解,以及對自我的反省。

2008 年有篇備受討論的文章〈當我們的國際觀只剩下王建民〉中,作者指出「台灣人對這個世界似乎『毫無感覺』,只想關心自己的事。當全世界的焦點都關注在糧食危機、在蘇丹達佛、在西藏、在是否抵制奧運時,台灣媒體呈現的是蕭萬長到大陸參加博鰲會、吃飯坐主桌、看表演坐第一排之類的畫面,台灣媒體呈現的是有台灣之光之稱的王建民又贏了。」

但是世界上每天都在發生無數件值得注意與關心的事,而這些事情並非只有「英文好」的人、「菁英階級」的人才應該去在意,而是我們應該將自己當成世界公民。

如何join the world?如何才能走出台灣、走出現在的自我?知名作家王文華認為台灣年輕人應該打開自己的心胸,多去看看別的國家發生的事,這些新知將衝擊自己重新建構價值觀;公益旅行家褚士瑩則鼓勵年輕人「成為你在世上想見到的改變。」踏出腳步去實踐,將獲得比想像中更為豐富的收穫。

實踐大學國際長、同時是季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壽旺也提倡年輕人可以從國際志工開始做起,讓自己更能接受他人、面對自己。

Case1.王文華:走出自我、勇敢實踐

要當一個擁有國際視野的人,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卻也沒那麼輕鬆。王文華認為有以下5 個步驟的進程,在每個階段鍛鍊自己的身心,最後才有足夠的歷練可以踏出腳步。這5 個步驟按照順序是:廣泛學習、培養軟實力、跳脫框架、思考大問題、考驗自我極限,以下有幾個案例可以呈現這些「讓自己不一樣」的做法。

賈伯斯-廣泛學習各種知識

雖說術業有專攻,但在這年代沒有多幾把刷子是不夠的。賈伯斯在里德學院時特意去學書法,當時他並沒預期學寫字能在未來起作用,不過10 年後當他在設計麥金塔電腦時,就利用當時所學的藝術字體融入電腦字型中。所以你得相信,你現在所體會的東西,將來多少會連接在一塊。

歐巴馬-培養知識外的軟實力

除了知識之外,還有一些軟性的實力是你必須具備的。在哈佛念書期間,歐巴馬不只維持課內的成績優異,還主動爭取在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哈佛法律評論》社長職位,過程中不只克服了身為第一個黑人社長的困難,也訓練他協調各種意見的能力,為日後進入政治圈奠下穩健的能力基礎。

史丹佛大學-跳脫框架

試試看,你要怎麼用5 條直線連接9 個點?如果要用4 條呢? 3 條呢?或是更不可思議的,你能用1 條直線連接這9 個點嗎?史丹佛大學的教授曾用此題目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你猜猜最後的答案是什麼?誰說線一定要很細, 你就大膽用一條很粗的線畫過去就對啦!唯有將自己的視野拉高,才有創新的機會與可能。

陳可萱、張良伊-走出小島、思考大問題

當你擁有了知識、軟實力,與獨立思考能力後, 你需要的就是走出台灣, 看看平常看不見的事情。中正大學的陳可萱在2011 年時隻身前往婆羅洲熱帶雨林,在原住民部落住了1 個月,過程中體驗了沒有電、充滿蚊蟲肆虐的環境,才知道在台灣之外還有如此的生活方式。

而台灣大學的張良伊2009 年參加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會中看見南太平洋島國的代表高喊「島國要生存!」讓他在只顧拿相機拚命拍照的同時意識到,同是島國,台灣其實也可能會是下一個面臨生存威脅的國家。

廖敏慧、地瓜人-走出自我、考驗自己的極限

在開始思考大問題之後,我們要如何實踐自我?台大海洋所的廖敏慧,抱著對海洋的喜愛, 於2011 年搭上帆船,從夏威夷至溫哥華共22 天、近3000 公里的航行, 一路上她重新學習開船、睡覺、甚至上廁所, 因為海洋上的一切都和陸地不一樣。

另外由4 個大學生組成的「地瓜人」,則是2013 年時從英國一路開車到蒙古,路途經過15 個國家,當中面對許多的困難,但他們只想走出自我、考驗自己的極限。

Case2.褚士瑩:成為你在世上想見到的改變

周遊列國、常常以「公益旅行家」的身分四處遊走,褚士瑩面對的日常生活對於一般人而言簡直是難以想像的冒險。現在的他致力於協助訓練及整合緬甸國內外的公民組織,也時常與台灣的NGO 工作者一起努力,讓公民社會發展得更完善。

對於褚士瑩而言,世界帶給他的各種經驗,以及NGO 中的公益活動,就像是一場無止境的人生哲學課,始終在挑戰著他既有的思考框架,不只讓他活得「不一樣」,也讓他從中體認到參與這個世界的改變是一件多有意義的事情。

甘地曾說:「成為你在世上想見到的改變。」也是褚士瑩的座右銘,而你,又想為這個世界改變什麼呢? 褚士瑩同時也向大家分享10 個國際NGO 活動中帶給他的禮物,而這些改變,將使你重新認識自己、認識台灣,把改變帶給全世界。

第1個禮物>重新學會信任

從小媽媽叫你不要拿陌生人的糖果,怕你被拐走,讓台灣人打從心底不相信陌生人的善意。但外國人卻能夠非常敞開心胸去接受別人、幫助別人。我們要重新讓自己學會信任。

第2個禮物>社群意識─在工作中找到10 個值得交往的朋友

為什麼台灣年輕人這麼喜歡創業、創NGO?其實跟台灣人朋友太少、習慣單打獨鬥有關係。但如果你習慣一個人做事,那你就永遠只能做一個人能力之內的事, 夢想也永遠無法變大。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第3個禮物>訓練關心跟自己無關事物的能力

真正的仁慈不會受到任何連結或理由的影響,所以練習去關心所有跟自己無關的事, 視野會更寬廣。

第4個禮物>參加讀書會終身閱讀

不要永遠只看標題去認知一件事情,如此會因不了解,而導致沒有自己的主張與立場。所以永遠保持在好奇與求知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5個禮物>學會面對失去一個最愛的人

學會「失去」,讓你更知道什麼值得珍惜。有些父母不准孩子養寵物是因為牠死掉小孩會傷心,但其實面對生命的消逝也是一種課題。

第6個禮物>學會悲觀

台灣的社會氛圍讓你適應自己不喜歡的生活,但這種習慣會讓你在20 年後成為一個討厭自己的人。所以不要把可以做、想做的事都「以後再說」, 那是一個過度樂觀的想法,要做,現在就去做!

第7個禮物>養成「態度」: 學習用雙手製作東西

這一代人只剩不到十分之一懂得務農,認為坐辦公室才是高尚的工作。但事實上,世界上你要付最貴的代價就是不行動。結果不是重點,重點是過程中你對世界的領悟,世上有很多理論家,但唯有實踐者能體悟出自我的觀點。

第8個禮物>欣賞異文化

大家常常去學德語、法語,覺得這些語言背後的文化很優越, 但越南話、印尼話在台灣更容易用到,卻很少有人憧憬這些語言及文化。為什麼?難道他們的文化就不值得學習嗎?試著擺脫自己的偏見, 真正欣賞異文化吧。

第9個禮物>學習如何面對權威

台灣的學生習慣在面對權威時順從迎合,或是直接對抗,總是在這兩個極端間選擇,好像中間沒有折衝一樣。學會和權威平起平坐, 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才能達到理想的結果。

第10個禮物>認知結構與體制

你在世界中是什麼角色?在這一代的年輕人裡你在什麼位置?試著在世界的光譜上找到自己,並且全盤接受、練習喜歡自己。

Case3. 郭壽旺:成為國際人才的9個裝備

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才能擁有國際觀?有錢人?社會菁英?在台灣,很多年輕人的思維錯誤,常常覺得要英文好、要家境好才能培養國際觀、才能參與國際事務,但季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壽旺在擁有20 多年國際事務經驗後,卻反過來認為,我們要做的是:不從能力上做分類, 而是在態度上做改變─只要態度對了,金錢就不會是一道鎖鏈。

像僑務委員會每年都有國際事務青年人才培訓計畫,更別說台灣國內外大大小小的NGO 也都有各式各樣的出國參與活動機會,但這些計畫並非所有人都能參與,這時候你是否具備國際人才的重要裝備就非常關鍵。

這些裝備究竟是什麼?如果你的心中也一直懷有想出國見識的夢想,就讓長年培訓年輕人參與國際事務的郭壽旺分享以下9 個核心裝備,讓有志於參與國際事務的年輕人參考:

世界觀:尊重並學習不同族群文化,了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

獨立:讓自己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生存的適應力與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

語言能力:最基本的溝通能力。

創新能力:在面對行不通的障礙時,如何透過創新想出解決方式。

自信:面對外國人不能自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領導力:如何協調事務,以及綜觀全局的能力。

耐力:許多事情不能在眼下發生,必須有長期推動的決心。

體力:上天下海的世界趴趴走,體力是不可或缺的。

幽默感:當面對其他國家的揶揄,要有足夠的幽默感能自嘲、甚至嘲回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