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隔台中港與梧棲鎮的臨港路上,貨櫃車和大貨車往來頻繁,駕車其間,不由得令人感覺有些壓迫。
碼頭上,轟隆的機具正卸下船上的貨物;空氣中,浮動著一股令人激昂的氣息,繁忙異常。
過去,台中港可不是這般景象。
自民國六十五年開港後,台中港由於天然條件等因素的限制,成長緩慢,眼睜睜地看著高雄港、基隆港發展成世界級的大港口。經過最近幾年連續以兩位數成長,台中港終於翻身,一吐多年的怨氣。根據港務局的資料顯示,八十二年起,台中港的吞吐量開始超過基隆港,成為台灣第二大港口(見表一)。
未來,藉著卡位兩岸直航,更讓台中港商機無窮。
以時間來分割,六十五年到七十二年第一階段建港工程完成後,由於業務推展不理想,實際運量與目標運量相去甚遠。此後,業務便快速發展,除七十四年成長率為負數外,其餘多以兩位數字成長。
內通外達,提高效率
交通部航政司長謝明輝指出,「港口的發展和經濟狀況息息相關。」證諸行政院主計處的「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民國八十五年間,中部地區工商業家數成長一八%,首次高於北部地區,成為全台灣成長最快的地區,也間接說明了台中港快速成長的成因。
貨源的成長除了受到經濟成長的影響外,還得到其他因素的激勵。
個子不高、現年五十八歲的台中港務局長黃清藤分析,台中港的地理位置居中,集攬中部地區貨源,而廣達五千0三十八公頃的腹地面積是高雄港的一.九倍、基隆港的八倍。
「不管是港區內的道路,或港區外的聯外交通,台中港在國內各港口中可說是最好的,」謝明輝比較各港口的優劣說。
另外,民營化的結果也助長港口的發展。立榮海運副總王龍雄舉例,自從立榮租用專用碼頭以來,自行雇用碼頭工人、購買機具、維修,效率因此大大提高。「提升效率,是競爭的最大關鍵,」王龍雄指出,去年立榮貨櫃裝卸的淨效率達到每小時二十五TEU(貨櫃單位,相當於一個二十呎貨櫃),這也是當初尚未自高雄港遷移來台中港時,預先設定而未能達到的目標。立榮、萬海兩家航商承租專用碼頭後,台中港的貨櫃量頓時激增,對於極力想要發展貨櫃化的台中港助益匪淺。
經營倉儲裝卸業務的兩家民營業者德隆及中港,也積極主動地開發貨源,對台中港的貨物量貢獻不小。對台中港而言,局長黃清藤不僅是帶領前進的掌舵手,更是為這條大船添煤助燃的改革發動機,讓以往未能充分發展的貨櫃運量大幅提升,趕上世界海運發展貨櫃化的趨勢。
新人新政新格局
歷來,台中港務局長都是由海軍將領空降擔任,「有些人又都是即將屆齡退休,作風保守,自然少有開創性的做法,」一位不願具名的航運界人士說。
而黃清藤不同。兩年多前,省長宋楚瑜親自挑選了時任基隆港務局長的黃清藤入主台中港務局,並且投入七百億元,大力挹注建設。他果然沒讓宋楚瑜失望。上任以來,貨櫃量成長一倍,「之前,局裡員工講台中港貨櫃做不起來,如今還不是做起來了,」黃清藤頗有幾分自豪地說。
基層出身的他是唯一歷任花蓮、基隆、台中等三港港務局長的第一人,正因來自基層,他瞭解整個港務作業的流程。為落實服務的觀念,他要求將港務局一樓的櫃台打低,讓來辦事的人不會感到港務局員工高高在上,「腳步一定要快,觀念一定要跟進,否則不易生存,」黃清藤強調。
旺盛的企圖心在許多小地方表露無疑、「我現在都要求員工,呈上來的公文一律要用電腦打,否則我就不看,強迫他們學習,」黃清藤說。「局長來了以後,確實提振了士氣,」公關課藍政宗指出,他不僅改善了辦公室的環境,也要求海洋大學到局裡來開課,加強員工的專業訓練。
黃清藤一方面要求員工,一方面也以身作則。為爭取航商進駐,他勤於拜訪航商,之前還曾想說服陽明海運在冬天東北季風期間到台中港試航。計畫最後雖未成行,但可看出黃清藤的努力。
在航商的眼中,「他是個想做事的人,」王龍雄如此形容黃清藤;萬海航運作業部經理林澤宇也說,「他瞭解航商的需求,」對於航商的需求黃清藤總是盡力辦到。
台中港成長雖然快速,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曾經局限台中港的天然條件:東北季風、潮差和漂沙,目前雖已不構成問題,但經營遠洋航線的國際大航商,仍然不願冒任何一點風險,因為在整個遠洋航線上不容出一點差錯。台中港仍不足以吸引航商將據點遷移到這裡。
電腦化的不足,是另一個困擾台中港的問題。現階段台中港電腦化的發展,大致上停留在較基本的電子資料處理階段,管理資訊系統明顯不夠,雖然目前省交通處正規畫「海運資訊通信系統發展方案」來統籌解決,但時效上仍有待追趕。
等待直航的契機
面對未來,來自新興工業港的競爭則讓台中港喘喘不安。以麥寮港為例,港區官員表示,麥寮港現在雖是工業港,但難保以後不會變成綜合商港。面對麥寮港的競爭,黃清藤指出,「理論上,它(麥寮港)一定贏,但實際上,台中港在民國九十年以後完全開放民營,屆時鹿死誰手還不一定,」黃清藤表示有信心與之一搏。
「全世界沒有哪個企業能夠靠國家長期保護而永續經營的,」謝明輝強調。
因為鄰近港口的便利,「很多廠商都希望在台中港擁有一個據點,」黃清藤指出,不少業者覺得兩岸直航的商機可期,早一步進駐以搶占先機。以立榮海運為例,立榮在大陸已有六個據點,如今在台灣也以台中港做為Home Port(母港),經營兩岸的決心顯而易見。
目前陸續進駐台中港的企業,除了拜耳、海度,桂裕投資的大鋼廠、兆輝化工投資的化學品碼頭、李長榮化工廠等也陸續洽談中。
「直航的商機不易確定,倒是倉儲轉運區比較看得到,但也要看能不能形成經濟規模,對於航商才比較有吸引力,」林澤宇分析,大航商已經都在高雄設立基地,經營許久,要他們遷移到台中港幾乎不可能。謝明輝也表示,台中港必須結合原先經營有成的東亞航線,才比較可能在兩岸的商機中,奪得先聲。
儘管如此,期待兩岸直航契機的台中港,仍預留了九十公頃土地,做為未來兩岸直航的經貿特區之用,「我們已經準備好了,」黃清藤胸有成足地表示,一旦兩岸正式通航,台中港可以隨時進入狀況,開始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