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1年計畫,看到10年後的自己

公益旅行家褚士瑩》

褚士瑩
user

褚士瑩

2014-01-01

瀏覽數 110,850+

1年計畫,看到10年後的自己
 

年度計畫,最重要的就是要想:你今年決定要完成哪10件事。

「那還不簡單!」我似乎已經聽到很多人用鼻孔發出不以為然的聲音。

你真的知道今年應該要完成什麼事嗎?如果這麼簡單,為什麼以前的「新年新希望」都半途而廢、無疾而終?

很多人問我,如何做時間管理的,為何感覺上總是很有效率,能夠同時做好很多事情。我都很誠實地告訴他們,其實我並沒有做時間管理,只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一直一直的去做我最想做的事情,而且努力做好。如果是不想做的事情,卻很有效率地做好,最後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吧?

巴西亞馬遜河支流的皮拉哈族人的文化之所以動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有著超級複雜的智慧系統,而是因為族人的天真,反映在生活跟語言的方方面面,比如族人黃昏告別不說晚安,而說:「別睡,這裡有蛇!」關懷提醒彼此要小心,他們每次睡覺一次不超過2小時,一天僅睡約4小時,因此夜半的森林裡,總是傳來打鼓、唱歌的熱鬧聲音,這樣的自然文化讓我有機會思考,或許這才是最自然最合理的時間安排,因為人類的嬰兒,不也都是累了就睡覺,不累了就醒來嗎?無論是大自然裡的野生動物,或是人類豢養在家裡的貓狗,也都還繼續遵循著這樣合理的自然規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規定自己白天就

要醒著,晚上就要睡覺,一天只能睡一次,一次就要睡6到8小時,比這個數字少就是失眠,比這個數字高就是嗜睡?\正因與其他人類隔絕,跟大自然為伍的皮拉哈人,因此不覺得特別要在晚上睡覺,也才有幸能繼續最自然的生活規律,挑戰我們現代人往往自以為是的「常識」。與其有著像機器一樣的高效率,我相信更重要的,是具備能夠傾聽自己生命的能力,或許這解釋了為什麼社會上會有那麼多其實並不想做學問、也不想教書的博士,或是空有專業、但目光呆滯的上班族。真正的效率,是餵養、豐富生命,去做真正想做、值得做的事。

一年的願望,任何一天都可以開始

因為受到「新年新希望」這句話的制約,有什麼想做的事情,沒有即知即行,覺得應該要等到明年的一月一日再開始,才是「全新的開始」,所有想做的事情都累積到隔年元旦,突然要多花時間跟家人相處,又要花時間運動,時間上一下子忙不過來; 或是開始學習理財的同時,又要戒菸,問題是因為面對一堆卡債壓力超大,很想抽菸,整個人因此整天身心都不舒服,自然很容易就失敗了。沒有人有辦法一夕之間脫胎換骨、重新做人,老實說也沒有這個必要,所以打破一月一日開始執行願望的迷思,成功的機會反而會大一些,既然是接下來一年的願望,一年當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開始!

所以如果讓自己的希望很明確,對自己有點特別的意義,確實有可行性,而且可以隨時開始,當然成功的機會就大很多,這是為什麼如果今年只要完成10件事情的話,第一件事情當然就是要學會怎麼決定這10 件事情。所以請現在就來試試看,按照以下4個步驟來學習立定目標:

STEP1:不要受限於10件這個數字,而是很自由地想,接下來的一年中,如果什麼都可以的話,你想要完成的事情一共有哪些,請列出一張清單,內容愈詳細愈好,愈明確愈好,即使20項、30項也沒有關係。

STEP2:這些事情當中,是否有些在一年之後,有做到也可以,沒做到也沒關係的事情?如果有的話,請把那些項目畫掉。

STEP3:在剩下的清單中,請刪去那些雖然想做,但是自己心知肚明,一定做不到,或是不會去做的事。

STEP4:剩餘的清單裡,有沒有哪些事就算沒有人規定,我也非做不可,就算沒人注意到也沒關係,因為這些事情對我來說很重要?挑出這些事情來,放到最前面。

最後剩下的,才是真正今年值得完成的10件事。

學會寫好一份今年要完成的10件事清單,就是一種「了解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透過訓練理解力,寫出接下來12 個月能夠達成,而且非做不可的10件事,當然是今年值得首先完成的第一件事。

今年要學會跟10年後的自己對話

新年伊始,很多人都下決心要做年度計畫,但是好的年度計畫,一定要學會先跟10年後的自己對話,知道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10年後看見怎樣的自己,你必須大膽假設。

我從來不羨慕像哆啦A夢那樣可以到未來去看自己,也不覺得透過算命去看未來有什麼神奇之處,因為從20歲開始,我就已經認識了30歲的自己,在我30歲的時候,我已經認識了那個40歲的自己,我其實也認識50歲的自己,我們相處得相當不錯。

並不是因為我開天眼有什麼超能力,而是因為我相信人生當然是可以規畫、預期的。當然,際遇會有變化,那些「計畫趕不上變化」的人,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被瑣事所填滿,因為他們把一天之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應付那些臨時發生的事情,卻只用剩下的瑣碎時間,來朝向人生的計畫行走,不會到達目的地,一點也不意外。

我提醒自己,每一天大部分的時間,都要花在朝著變成那個「10年後自己想要變成的人」、「變成自己喜歡的人」這個很棒的目標努力,至於每天穿插進生活裡的大小事件,只要用剩下的瑣碎時間來處理就好了,就算處理不完,也沒有關係,因為既然是變化,明天說不定又會生變,何必太認真。

快要20歲的時候,我讀到一篇關於心理學上「未來的我」的概念,對我有莫大的幫助,我不記得詳細的細節跟理論,但是應該也沒什麼關係,因為重要的是,要能夠找到一個方法去認識未來的自己。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我自己的方法,是拿起一張自己現在的照片,然後開始在這張照片上,畫出10年後的自己:

10年後,我會長什麼樣子?

10年後,我住在什麼樣的房子?這間房子在哪裡?

10年後,我想看自己身上穿什麼衣服?

10年後,我身邊有什麼人?他們跟我的關係是什麼?

10年後,我會每天工作嗎?做什麼?工作型態如何?

在一張照片上,具體用畫的方式回答了這5個問題,我們就已經看到了一個10年之後,讓我們會想要看到,變成自己喜歡的那個人的形象,也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未來生活。

回想起來,我每10年一次的「未來的我」好像都能夠順利成功,並不見得是我特別好運,而是我在勾勒這個未來的形象時,可能做對了3件事情:

1.專注在知道的部分

知道的部分就盡量想得很細,非常細。至於不知道的部分,就不用想了,無論看起來多麼本末倒置。知道的部分,就盡量想得很細節。至於不知道的部分,完全不是當時的我能夠想像的,反正不知道,所以就完全不去想,一旦開始想的話,我可能會被現實影響,反而無法專心描繪那個理想的生活。

2.創造「未來的記憶」

如果我已經可以看到一個10年後希望成為的自己,就表示一定也有一個10年後不想看到的自己。一個20歲時總是趴著、躺著滑手機的人,不會到了30歲,突然之間就站起來,振作一番。因為那個30 歲的我,並不是跟20歲的我完全不同的兩個人,而是「20歲的我」的延續,我一切所做的、跟一切沒有做的,都會直接影響到那個「30歲的我」的命運。

3.練習跟「未來的自己」對話

當我不知道答案的時候,我就會問照片當中那個10年後的我,彷彿他是一個活生生的對象。

「喂!我問你噢,如果我現在不做,會不會讓10年後的我怨嘆:『啊!要是那時候有鼓起勇氣試試看就好了』?」

「你會不會覺得,我那個時候如果有做,就算失敗了也比沒做好?還是這件事情有做、沒做都沒差?」

「如果我現在就開始這麼做,你會不會就是那個『我現在很想成為的那個人』?」其實,今天的我們也都會忍不住想著,「啊!如果10年前有恆心繼續學鋼琴就好了。」或是「10年前我不是就已經有想過要去單車環島旅行嗎?那個時候為什麼沒有出發?我現在應該怎麼做,才不會歷史重演?」練習跟未來的自己說話,就好像現在可以跟過去的自己說話一樣。

時時檢視自己,別讓夢想變質了

在追夢的過程,夢想常會變質,這時你要時時詢問自己,就像在《誰搬走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裡面說的,「經常聞一聞你的乳酪,你就會知道,它什麼時候開始變質。(Smell the cheese often so you know when it is getting old.)」夢想就像乳酪,如果在製作的過程當中不夠仔細觀察、時時注意的話,也是會變質的,世界上絕對沒有將牛奶放著,久了自然而然就會變成好吃的乳酪的道理。夢想是什麼?夢想實現既不是頭銜,也不是令眾人稱羨的工作,而是能夠成為想要變成的那個人; 而追逐夢想,應該就是「變成那個自己喜歡的人」的過程。是否會喜歡10年後這樣的自己,也是要靠同樣的工夫。

褚士瑩小檔案

作家、國際NGO工作者,擔任美國華盛頓特區金融組織的專門監察機構BIC(銀行信息中心)緬甸聯絡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