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介紹共同基金的入門書,多得讓你不知如何選擇。但如果你對海外基金的贖回有疑問,想就教於這些「聖經」,會發現書裡頭不是只用簡短幾行帶過,就是根本一字不提。事實上別說是作者,恐怕絕大多數的基金老手,都料想不到這裡面大有文章。
去年東南亞股匯市狂跌,T先生申購的東南亞基金的淨值卻文風不動。原想趕快贖回變現,後來決定觀望一陣子再說。沒想到,就在風暴暫告穩定之際,這支基金淨值驟跌四0%,T先生根本來不及處理。「難道原先公布的淨值是假的?」T先生嘀咕著。
在拜讀美國《MONEY》雜誌後,T先生才曉得並非自己多疑,同樣的淨值真假問題,也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
糾紛的始末是,受華爾街「黑色星期一」殃及,香港恆生指數去年十月二十八日重挫一三.七%。許多美國投資人看準隔天會強勁反彈,紛紛向富達公司申購香港中國基金。孰料富達公司開出的單位淨值非但沒跌,反而小漲了0.二%。投資人逢低買進不成,反倒買得更貴。
富達公司引據幾乎被遺忘的陳年法條,辯稱投資公司有權在市場價格不合理時,人為決定基金的「合理」價位。
當T先生決定贖回全部海外基金時,他再次嘗到苦頭。有些基金按當日淨值計價,有些則按三 天後的淨值,漫無章法。一天之差,就使他的認股權證基金從十萬元縮水為六萬元。
T先生氣結的是,有的基金在贖回五天後進帳,有的拖了十七天,期間匯率起伏如雲霄飛車,眼看到手的獲利卻讓台幣升值給侵蝕了,他質問基金公司:「你們是否故意這樣賺匯差?」答案竟千篇一律:「你自己去問我們的國外總公司。」 投資人似乎只得任由宰割,權益損失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