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業是爆肝行業,我不想進去賣肝。」
「國內科技廠的薪資只有國外科技大廠1/3水準,工時卻比別人長。」
「行動上網吃到飽,卻常常吃不飽,很誇張。」
「家用網路費率高,頻寬也比日韓小很多,上網CP值很低。」
上述的問題不時出現在網路各討論版中,對網路原生代來說,5、6年級的LKK 網路環境,已無法滿足成天掛在網路上、食衣住行都脫不了上網的新一代年輕人了。
年輕人也視進入科技產業為畏途,他們重視有創意的工作價值大過於生產製造的商業模式,對於純製造代工的科技產業,年輕人沒興趣,更不願去賣肝。但創新且有創意的科技公司仍不多,且規模不大,他們雖想進去貢獻己力,但也礙於缺額少而被拒於門外。
針對此,《30》大膽的向身為台灣科技產業政策舵主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麻辣提問,以解這群網路原生代的疑惑。張善政待過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果然對網路加速有明快的解方;同時他待過科技產業,也了解科技產業的瓶頸與轉型的痛苦。以下是張善政與《30》的對話,原汁原味呈現他的真與誠。
Q1:台灣網路速度全球排名47,遠落後日本及韓國,且上網費率也較貴,怎麼會這樣?
A: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這問題。如果是學生來說,在宿舍裡, 學生對網路的需求是無止境的,也希望愈快愈好,反正不用錢。但很多同學在看影片或玩遊戲,就會占很大的頻寬,這就會拖慢網路速度。這方面教育部及學校也發現了問題,可能傾向用付費方式來解決,讓校園網路使用可以更公平些,也保障更多人的權益。
另一方面是家裡上網的速率,大家覺得不夠快、也不便宜。這是事實,台灣上網費率不是很便宜,但也不會太貴,我想約在500到1000元左右。至於網路太慢跟基礎建設不夠好有關,這方面牽涉到網路互連(peering)的問題,我自己認為電信業者或網路公司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Q2:行動上網吃到飽,但卻常常吃不飽、速度很慢?
A:行動上網吃到飽是不合理的做法,無線頻寬其實是有限的資源,怎麼可能讓你吃到飽、無止境的使用?這樣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吃不飽,都在抱怨沒辦法上網上得順暢。特別是在台北都會區,更多人上網,就更塞車;反之,如果到了中南部,甚至東部,那就順得多了。
Q3:4G對我們的好處是什麼?保證能上網快,那費用會比現在貴很多嗎?
A:4G的頻道已開標了,這部分預計明年各家會陸續推出營運,開始服務。4G會比現在的3G快上10倍的傳輸速率,肯定大家會感覺比現在快很多,但技術還是演進的,不會一晚就變快了10倍。至於收費的問題,各家業者應會訂出分級付費的方案,一改過去吃到飽的服務,應會有更合理的費率推出。
Q4:進到科技廠商工作像是賣肝,年輕人不想去這種職場受苦,您覺得呢?
A: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其實很多行業都很辛苦,醫生也很累,工程師也不輕鬆,即使只是一個業務,也有業績壓力,沒有工作是沒有壓力,輕鬆就可以完成的。不要說台灣辛苦,美國也很辛苦,矽谷加班也不是新鮮事,大家都差不多。但辛苦要懂得調適,有壓力也要能紓解,人不是機器,一定要找到方式來調整壓力、調整步調,身體才不會發生問題。
Q5:台灣科技產業提供的薪資普遍低,比不上日本及韓國,也沒有香港新加坡來得多,很不合理。
A:薪資低是因為台灣科技以製造為主,不易凸顯它的價值,這方面的薪資就無法跟外國科技公司相比。特別是軟體與服務方面的工程師,當時政府有一項措施是以工時來計算報酬,而不是以一般的月薪及年薪來算,可以說走錯了一步,讓後來軟體及服務的薪資水準一直拉不起來。其實很難用時間去計算報酬,特別是用大腦創意的工作,怎麼可能在某個小時內就完成某些程式,前後思索的時間,都被忽略掉了。
Q6:台灣科技產業是不是病了?該如何救?
A:台灣科技產業的缺點就是不是世界第一強的,除了少數幾家是世界領先的外,我們一直不在tier one(第一級)裡。我們當然也不在矽谷,因此就沒有很多舉足輕重的廠商。但我們的優勢是跳出框架、很有彈性,這點別人也沒有。台灣科技產業過去偏重硬體,現在可能要加強軟體及雲端服務,來創造更大的產業價值。雲端服務不是在硬體,而是在我們可以用雲端應用,例如醫療雲、交通雲等領域,先在台灣試行,有經驗及模式後,就可以將這套服務應用,賣到國外。
Q7:科技還有未來嗎?
A:科技肯定會有未來的,但要找出新應用。找出可以讓消費者幸福的感覺,就是新應用。過去科技給人新穎、快速、方便的感覺,未來可以朝向幸福、貼心及輔助的方式,跟著人類一起生活下去。類似的應用領域還沒有完全被開發出來,台灣年輕人有創意,結合台灣科技產業實力,未來在這領域展現創新能量的機會很大,千萬不要氣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