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到陳以文時,是否也會想起13年前那部讓大家笑到流淚、堪稱台灣喜劇一絕的《運轉手之戀》?心思敏銳、慧黠幽默的陳以文,透過黑色幽默的鏡頭擺弄著市井百態,其實說穿了,目的是將生命中那些看似輕盈無感的細節,用電影影像轉化成你難以避開的重。
不刻意戲謔、不賣弄濫情的情節,陳以文追求的電影游走在純藝術與大眾電影間,一面傳遞著他對人性的觀察與無數情感的懸念,一面透過清新幽默的敘事手法讓觀眾愛上他的電影。
而這一次,陳以文帶著他的團隊來到布滿陽光的高雄,進駐西子灣拍一部充滿海洋、充滿陽光、充滿熱情的電影,重新給我們「不戴墨鏡,也有直視陽光的勇氣」。
重新擁抱陽光與海洋
你認為,台灣最被遺忘的美麗為何?四面環海的台灣,被潮汐與海浪溫暖的擁抱在懷,但你可曾仔細思考,今年你看了幾次海呢?對於海洋,你了解多少、又熟悉多少呢?
陳以文選擇以高雄西子灣為中心拍攝《戀戀海灣》,其實正是希望台灣人可以正視海洋的重要性,「多數人把海跟海鮮作聯想,或是頂多當成散心的地方,卻不像一般海島民族那樣擁有海洋精神。如果我們把海岸線當成界線,那我們不過就是個3萬6000平方公里的小島;但如果我們把海當成橋梁,我們就可以連接全世界。」
陳以文說,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統治政府在當初遷台時還抱持著統治陸地的習慣,並沒有真正體認到海洋精神,所以比較起其他的島國如日本、英國甚至菲律賓,我們對海洋的掌控能力都比不上別人。
海洋是流動變化的,有較大的自由度,給人的感覺從來都不會存有狹隘觀念與保守思想;同時海洋又是積極進取的,有廣闊的想像空間,可以開拓人的心靈世界,這也給了我們求新創新的精神源泉。
「國外有很多擁有海洋的國家都在做海洋保育公園的事情,但台灣卻沒有,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也必須發展的方向。」
20 Days in西子灣
既然台灣四面環海,其實可以選擇的拍攝地點非常多,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陳以文獨獨選擇了高雄作為拍攝電影的地點?
也許是因為長年待在台北,陳以文對高雄有著深刻的感覺,他發現到高雄作為台灣第2大城市,有著
與台北截然不同的氣質。「高雄是一個很開闊的城市,雖然也熱,但卻有風流動,不像台北被悶在盆地裡。」為了拍攝《戀戀海灣》,陳以文和工作團隊光是在西子灣,就花了整整20個工作天,而這20天,讓陳以文這個台北人徹底感覺到高雄的與眾不同。「剛開始時大家還沒什麼感覺,有工作人員還堅持不塗防曬,結果才第一天下來就幾乎像殘廢一樣,連走路都會痛。待在這裡,會慢慢了解大自然無論是好的那一面或是殘酷的那一面。」
在拍攝期間還遇上一次巨大的西南氣流跟2次颱風,把拍攝的場景都毀了,更別說沙灘上有無數被沖積上岸的垃圾,「像是用50個人、一整天都弄不完那麼多」。但為了要能拍出開闊的鏡頭,只好親身下去淨灘,「如果只是在那裡拍個1、2天,還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是因為我們待了很久,所以更可以感覺到海洋的力量。」
而在高雄的日子裡,陳以文也發覺了高雄人與台北人迥異的性格。「高雄人很親切、很直,也比較容易接近,舉例來說,如果拍戲時需要借一個地方、請路人小聲一點,或是請他們把車移出場景,他們的配合度就比台北人高。」
陳以文還意外發現高雄人直率的穿著。「在高雄很容易看見穿拖鞋跟短褲出門的人,有次還遇過穿著全套西裝、腳上卻穿拖鞋的長輩,這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但這其實也更代表了高雄人不喜歡受限在框架裡的真性情。對於一個電影藝術創作者而言,這樣一個熱情陽光、不拘小節的城市,是所有長年封閉在大都市裡的台北人,都應該去走走、體驗開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