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戴墨鏡,也有直視陽光的勇氣

台灣新銳導演陳以文

劉子寧
user

劉子寧

2013-09-01

瀏覽數 3,450+

不戴墨鏡,也有直視陽光的勇氣
 

赤焰焰的烈日,帶來所有希望,又逼視所有真相,但什麼樣的熱情讓你能找回「不戴墨鏡,直視陽光的勇氣」?

導演陳以文就是這樣一個敢直視陽光的人。不論是堪稱台灣喜劇一絕的《運轉手之戀》,或是最近新作《戀戀海灣》,他一直想觸碰的是人與人之間究竟有沒有界線。

台灣雖是海島之國,但是在這個海洋之島上的子民,卻有著幽微隱諱的情感,海與島之間總是畫著很多隱藏線,既存在親情及愛情之間, 也存在島民與島民之間。

直視是一種勇氣,理解真相背後更需保有陽光般的溫度。陳以文透過一個返鄉的年輕女孩,切割出由北至南、由奢入儉的移動過程,也描寫了現代社會中淡化的親子關係。

當中南部年輕人都往台北移動時,親情就綑綁在「返鄉」動作上,變成非常態的偶然。「我雖是台北人,但透過朋友的例子,常可感覺到故鄉、家庭與疏離親情之間的關係。有時因長時間分離,父母可能會叨唸,那孩子掛念著台北的生活,反而在故鄉待不到幾天就急著離開。」

但親情怎麼會是偶然?當飾演父親的龍劭華一句:「有一次我喝了酒,我還真想上台北去看妳, 可是我怕到了台北妳不理爸爸。」為什麼我們愛自己的親人,還要有酒精輔助呢?

選擇以海洋為中心拍攝,其實就是希望台灣人可以重新正視海洋,「多數人把海跟海鮮作聯想, 或是頂多當成散心的地方,卻不像一般海島民族那樣擁有海洋精神。如果我們把海岸線當成界線,那我們不過就是個3 萬6000 平方公里的小島;但如果我們把海當成橋梁,我們就可以連接全世界。」

從一個跟著楊德昌拍電影的小助手,到自己拍出讓大家笑到流淚的《運轉手之戀》,心思敏銳、慧黠幽默的陳以文,持續透過幽默的鏡頭傳達他眼中的台灣。

回憶起小學時期,陳以文說:「以前幾個同學最喜歡在午休時間,背著老師在講台上演自己編的戲,其他小朋友就假裝睡覺,又偷偷瞄我。」也因為熱切的表演欲望,陳以文不顧父母反對、硬著心腸就去讀了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修導演,「演戲就像在變魔術,可以以假亂真。」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但在這真真假假之間,反而能將最真實的東西表現出來。正如他喜歡的導演阿莫多瓦與伍迪艾倫,電影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將生命切片的工具,透過導演的觀點與視角,正視百變假面下,直指人心的真實。

陳以文最欣賞米蘭昆德拉說的:「美就是被背棄的世界,只有當迫害者誤將它遺忘在某個角落時,我們才能與它不期而遇。」在他的電影語言中,一直試著挖掘生活中我們時常忽略的細節,如《果醬》中倒映出幽微的少年之愛、《想死趁現在》以黑幫電影的形式,呈現苟延殘喘的假面城市。

陽光青春的《戀戀海灣》包覆著未竟的愛戀、對夢想的遺憾與親情的錯過,而人物也不再扁平,陳以文認為真實世界中,沒有誰是真的壞人或好人,每一個角色都擁有自己的理想與個性,讓人看了感同身受。

不刻意戲謔、不賣弄濫情的情節,陳以文一面傳遞著他對人性的觀察與無數情感的懸念,一面透過清新幽默的敘事手法,讓觀眾愛上他的電影。

他希望用電影語言找回「每個人不戴墨鏡,直視陽光的勇氣」,當你慢慢走進心中不敢觸碰的角落,那裡才有正視真實與美麗。

連接世界的開闊心胸、洞見人心的細膩觀察,陳以文如他的電影一樣,俐落卻深刻的記錄生活,同時也提醒著你,正視世界,溫暖地理解真相,才能與美好不期而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