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幫,幫好人
好人幫創辦人黃榮墩
捐錢與受助之間,是不是還有「價格」以外的其他價值? 思考這個問題的是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執行長、好人幫幫主黃榮墩。
他認為,有錢人捐錢、貧困者受助的愛心方式,還不足以讓更多人願意投身公益,他提出「新社會互助」概念,讓想幫助人的好人與需要被幫助的人,有一個創新互助平台。黃榮墩陸續發起一系列「好人公益」活動,像是「喝柚子汁助農」、「路邊賣高麗菜」、「臨時孫子」、「洗腳運動會」等,重新建立人與人之間互助的可能。
用自己的專業,幫助更多的人
行者義剪團為弱勢募款
「行者義剪團」是由Seven、Xenter、Blue、Morgan、Carter 等5 名7 年級設計師組成;打扮時尚的5 個大男生,在路上為人們義剪時,總是格外引人注目。
這群原本在高級髮廊工作的年輕人,2 年前利用休假空檔,走上街頭以為客人剪髮的方式,為育幼院和偏鄉地區的孩童募款。原本只是一時的突發奇想,哪知一剪就停不下來。5 人辭去原本的工作,拿起工具箱,走遍各地為有需要的人義剪,為他人圓夢。誠如團隊名稱「行者」所代表的, 他們希望能行遍天下,用自己的專業,幫助更多的人。
用淨灘跟環境對話
寶島淨鄉團全島淨灘行動
「老師,你為環境做了些什麼?」這一句輕聲細問,開啟全島淨灘活動。
由7位台師大生科系學生所組成的「寶島淨鄉團」,號召全台各地的網友一起參與淨灘活動。從去年4月起,他們已經發起了9次淨灘活動,每次活動至少有百名民眾參與,行跡走遍台灣南北,從貢寮、安平到蘭嶼,都是他們進行淨灘行動的地點。淨灘行動看似微不足道,卻是這群學生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實踐對台灣環境的愛與關懷。
記錄被遺忘的美好
歐北來冷門景點復甦計畫
旅行能發揮什麼力量?由4個喜歡旅行、不到30歲的年輕人王翰陞、蔡昇達、陳亦琳、黃于洋發起的「歐北來」,喊出「冷門景點復甦計畫」,傳遞、記錄台灣被遺忘的美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
什麼是冷門景點?對歐北來而言,就是被忽略的鄉土文化、草根人物與在地人才知道的小吃、景點,更重要的是喚醒人們,重新重視這些美好事物背後被遺忘的生活價值。歐北來已陸續發動「尚正港的在地人」、「家鄉小旅行」、「綠土地快閃減壓日」、「島嶼拼圖」等活動,引發熱烈響應。
重建食物與人的關係
幸福果食團隊「稻田裡的餐桌計畫」
為了實踐對土地的關懷,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間的距離,「幸福果食團隊」成員廖誌汶、簡家旗、張惠凱、Aguce推出了「稻田裡的餐桌計畫」,和各地友善耕作的小農合作,將行動廚房帶到農田裡,以在地食材製作美味的歐式餐點。
用餐的食客不只是坐在餐桌邊等著開飯,還需親自走入農田,感受台灣田野的美麗風光。藉由這種「到農村吃美食」的經營模式,幸福果食希望能再造農村的附加價值,推動農業轉型。
重拾惜物的美好精神
城市修理站
在便利、快速價值觀洗腦下,我們是否寧願不斷購買無法修理的劣質品,也不願把錢花在可保值的好東西?一旦丟棄變得既划算又符合時代潮流,修理老師傅的技藝終將凋零,沒有修理的城市,後代要如何學習「惜物」美德?
提出這個思考問題的,是由3個影像工作者組成的城市修理站。他們一步步建立「修理地圖」資料庫,要挖掘出各種修理店鋪,並將有趣的修理記憶、產業變遷、師傅的人生故事,透過文字、影像保留下來,除了讓修理職人的技術可以流傳,更重要的是喚醒人們「重現惜物美好精神」。
自給自足,為老人送餐
清水溝重建工作站
1999年,921大地震重創台灣中部,當時就讀清大社會所的冷尚書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災區,看見了災後重建的急迫性。隔年,他和方昱、翁英欽等人,一同在南投縣鹿谷鄉成立「清水溝重建工作站」。
工作站的主要工作有兩項:開辦老人食堂,每天送兩餐四菜一湯給獨居老人,1個月僅收1000元;而支撐老人食堂續辦的經費來源,就是工作坊成員集資成立的「問茶館」茶葉產銷公司,銷售中部地區所出產的優質茶葉。經過幾年的努力,收支折抵後的利潤所得已足以支撐工作站的經營,建立起社區型自力照顧系統。
參與世界,改變自己
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陳聖凱
如何幫助別人,又能探索自己?社會企業以立國際在「海外志工營隊」上,找到黃金比例。
創辦人陳聖凱立志協助偏遠地區弱勢者自立脫貧。他招募志工前往柬埔寨、菲律賓、內蒙古等地植樹、蓋孤兒院,為弱勢者設計符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生態屋」,讓貧民也有機會自耕自足。透過參與海外志工營隊,陳聖凱希望國際志工們在旅程上得到「啟發」、「省思」和「活力」;並且對當地社群的幫助能持續和成長,讓弱勢族群能自力更生,也是向他們提供「活力」。
麥子不死,催生台灣糧食自主
喜願麵包坊負責人施明煌
在進口小麥的低價競爭下,台灣麥農受限於土地面積和不良的政策規畫,紛紛選擇走上休耕一途。2007年發生國際糧食危機,小麥等原物料價格飆漲,讓當時經營喜願麵包坊的施明煌決定「自己種小麥」。
他從台中大雅麥田開始耕耘,推廣有機種植、復耕小麥的理念。如今,全台已有200公頃的麥田復耕,產量達到205公噸,且數量逐年增加,顯示台灣小麥復耕的前景看好。而施明煌的努力,也吸引了食品供應商聯華實業和知名麵包坊布列德加入,建立起本土小麥供應的上、中、下游供應鏈。
當你有力氣時,不該為自己而活
導演戴立忍
曾經以電影《不能沒有你》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的戴立忍,也是網友眼中的「熱血社運分子」。從文林苑都更爭議、台東反美麗灣運動、反核行動到大埔案,戴立忍幾乎是「無役不與」。在社運現場,常可看見這位熱血導演的身影;而點開戴立忍的臉書,更能看出他對社會議題的關懷與投入。
不想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情,戴立忍說,藝術是不可能去政治化的,因為創作這件事,早已和對現實世界的關懷密不可分,「當你有力氣時,不該為自己而活。」戴立忍的出面,也喚起台灣更多人開始參與公眾事務討論。
不管多老,都有尋夢的勇氣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
老人照護,不在「救助」、「施捨」,而在於願意傾聽老人家真正的需求和心願。
正因為聽見老人家的心聲,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在2007年發起了「不老騎士」機車環島行動,帶領17位平均年齡81歲的長者,花費13天的時間,完成環島一周的夢想。「不老騎士」的出現,讓人們明白,人在追求夢想時,常會忘記自己的年齡;即使到了80歲,也別忘了當初做夢的勇氣。
舞出一條回家的路
鈕扣計畫發起人何曉玫、盧建英
台灣舞蹈界從來不缺人才,卻很難留住人才。Meimage¬Dance舞團創辦人、編舞家何曉玫觀察到,出身台灣的舞者一旦揚名國際後,反而更難回到台灣的舞台。
因為外界總會認為,既然能在國外有所成就,為何要回到國內的小舞台上?為了回應旅外舞者,何曉玫和MeimageDance舞團另一位創辦人盧建英發起了「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邀請旅外舞者回台跳舞。 鈕扣計畫不僅讓這些優秀的舞者有了發光發熱的舞台,也提供這些旅居異鄉的舞者一個「回家」的機會,重新與在地的情感和生活產生連結。
胖卡計畫 讓7-77歲都能按讚
潮網科技總經理徐挺耀
潮網科技總經理徐挺耀,另一個身分是知名部落客「史萊姆」。熟悉網路文化的他,發起了「胖卡計畫」,號召幾名熱心的部落客,將麵包車改裝,載著各種數位產品走遍全台偏鄉,教導不諳科技的老人家使用電腦。
計畫執行4年多以來,「胖卡」曾經成功地幫助農村產銷班的老農們上網直銷農產,也曾教會新移民配偶上網搜尋故鄉的資訊,一解思鄉之苦。他們的努力,獲得了聯合勸募基金會的贊助,換得第二部胖卡麵包車,讓計畫得以延續,甚至進一步擴增,協助偏鄉社福人員習得善用科技的能力。
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
反核旗設計人阿發
在反核運動裡,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社運文創商品,莫過於反核旗。大大的黑色字:「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簡潔的設計和有力的訴求,獲得人們的喜愛與支持。
反核旗設計人阿發,原本在寶藏巖藝術村經營咖啡店,福島事故讓她開始關注核電安全的問題。她設計反核旗,號召店家參與「國慶日掛反核旗」活動,成功串聯全台1000多家店參與。現在,反核旗已成了台灣反核運動裡的重要標誌,許多人紛紛在自己的居所掛起反核旗,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樣的表態,也加強了運動成員間的向心力。
透過旅行一點一滴地改變世界
風尚旅行社總經理、老房子事務所創辦人游智維
「用旅行改變世界 !」是風尚旅行社總經理游智維內心最大的想望 !從老房子復甦到翻轉旅行,他嘗試著在每一段旅程中,埋入文化深度、生活體驗、環境議題,與設計文創等主題,讓愛旅行的人不僅可以輕鬆出遊,也能得到滿滿收穫。
游智維主張主題性的旅行,不論是到泰國考察有機農業、赴東京欣賞建築時尚,還是在金澤學習傳統工藝、去倫敦思考前衛設計,期待一趟又一趟非傳統旅行的設計,讓更多人可以「走出去,找自己」。透過「學習式的生活假期」把各種在地資源編織成小旅行,不僅能為原鄉創造價值,也能發揮影響力。
一碗紅豆就是一份快樂
台南「慕紅豆」店主人唐文正
電腦業務工程師出身的唐文正,今年2月起從台南出發,騎著改裝的電動三輪車環島,免費煮紅豆湯跟老人、小孩、農夫、身心障礙者分享。歷經5個半月,途中停留73個地點,煮了500斤紅豆,送出了上萬碗紅豆湯。唐文正說,一碗紅豆就是一個快樂,此行結束,他得到的是上萬個快樂。
環島煮紅豆湯計畫,是因為唐文正想念童年時父親煮的紅豆湯滋味,辭去工作,在台南開設「慕紅豆」柴燒紅豆湯店,看到客人喝到紅豆湯時的開心表情,讓他決定把快樂分享給更多人。
讓藝術走進大街小巷
編舞家周書毅
這是一個「舞蹈旅行」計畫,備受矚目的新生代編舞家周書毅說:「這是很簡單也很重要的夢想—跳舞給你看。」
2010年,周書毅組成「周先生與舞者們」團隊,以不售票、不搭台、不架燈的方式,將舞蹈帶出劇場,走訪大城小巷,企圖跳遍台灣的公共空間。3年環台下來,他們已在全台的22個公共空間進行演出,在演出期間,路人好奇的表情,讓他看見藝術對人們的吸引力,讓藝術更貼近人們的生活。今年他們將踏出國門,前往港澳等地繼續下一個「舞蹈旅行」計畫。
成為他人夢想的推手
圓夢騎士吳佳穎
有沒有一個夢想,是幫助別人完成他的夢想?33歲的吳佳穎就是這樣一個夢想推手,他鼓勵人們勇敢做夢,也幫助別人圓夢。
為此,他曾買下5台腳踏車,帶領萬華的弱勢青少年環島。旅程結束後,學生告訴他,因為有他的陪伴,讓他們相信夢想是可以實現的。這番話激勵了吳佳穎,他自許成為「圓夢騎士」,幫助他人實現夢想。去年,他曾帶著癱瘓而無法言語的「密碼女孩」莊馥華一同環島,也曾陪同四肢殘障的郭韋齊登上雪山,成為他人夢想的最佳推手。
給青少年心靈安定的力量
優人神鼓少年安徒生行動學校計畫
知名藝文表演團體優人神鼓的創辦人劉若瑀,從過去與學校合作的經驗體會到藝術所具有的感化力量,因而發起「少年安徒生行動學校」,帶領一群中台灣的青少年,在一個多月內走過台灣西部13個縣市,一邊走路一邊表演,目的在於透過體能與鼓藝表演的訓練,讓成長中的青少年獲得心靈沉澱的安定力量。此外,優人神鼓也希望透過這樣的規畫,給青少年們一個發光發熱的舞台,讓藝術深入台灣各鄉鎮。
愛,使生命更動聽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來自美國的台灣媳婦喬安娜,在小女兒雅文於11個月大時被診斷為幾近全聾、裝置電子耳之後,決心與先生鄭欽明創立基金會,引進「聽覺口語法」,幫助更多聽損兒學習傾聽與說話,發願「讓20年後的台灣,再也沒有不會說話的聽障兒童」。
聽覺口語法協助聽損兒透過助聽器、電子耳,把聲音刺激有系統地轉換為可辨識的符號,再經反覆練習,進而正確用口語表達出來。目前基金會已累計服務超過3000名聽損兒家庭,經過訓練的孩子,9成都可以在普通班就讀,不受先天聽障影響,自由發揮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