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24節氣食材小旅行

食尚旅遊達人洪震宇導覽

楊倩蓉
user

楊倩蓉

2013-07-20

瀏覽數 6,750+

24節氣食材小旅行
 

當我們談食物要吃當令食物,食材要吃來自本地的食材時,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旅行也應該要選擇當令的旅行。

或許你有這樣的旅行經驗,明明來到這個觀光景點,卻想吃的食物吃不到,想遊覽的地方也看不到應該要有的景色,那正是因為你雖然來對了地方,但季節不對,只好失望而歸。

在台灣做小旅行,尤其要按照農民曆談的24 節氣出發,你才能真正深度旅遊台灣;因為台灣多元的食材與各地方誕生的特殊慶典, 都跟這座被稱為「節氣之島」的台灣有關。

食尚旅遊達人洪震宇這幾年深耕台灣在地特色,幾乎走遍台灣319 個鄉鎮,他稱台灣為節氣島是有原因的,因為透過節氣,他才真正認識了台灣這塊島嶼。他說:「旅行,不外乎就是吃喝玩樂,但是他會從季節變化與食物的關係去做深度的國民旅遊,才會盡興而歸。」

他舉例,很多人會慕名到高雄美濃一遊,想要體驗當地豐富的物產與文化;但是如果你是夏天到訪,除了熱得要死的天氣,加上午後頻頻的雷陣雨外,你可能覺得既吃不到有特色的東西,也沒有看到任何節慶的舉辦,那是因為你在錯的季節來到美濃,當然會如此。

如果你按著節氣去美濃,你會發現,美濃的豐富物產在秋冬;秋冬去美濃玩,不僅可以體驗農事,也因為收成在即,可以品嘗美濃秋冬的特色農產,從紅豆到白玉蘿蔔等,既吃到當令食物,也能躬逢其盛趕上秋收後的慶典,這就是跟著節慶與節氣去旅行的美妙之處。

但是,當我們談到節氣時,我們會理所當然地拿起流傳了百年的農民曆來對照24節氣,這就是洪震宇另外要提醒旅人的一點,在台灣旅遊,農民曆的確是24節氣的參考;但是古代的農民曆是根據中國區域型的氣候來做判斷,相較於中國平坦的地形,台灣因為地形地貌被切割得比較瑣碎,在氣候變化上也非常極端,常常北中南東在同一天卻有不同氣候的展現,節氣因而有差異。

「你有沒有發現,農民曆7月講大暑與小暑,但是在台灣最熱的天氣是小暑,大暑反而不那麼熱,」洪震宇說。

還有,很多人以為夏天不應該到南部去玩,以為南部更熱,但洪震宇說,事實上,北部最熱的時候是在小暑,小暑的節氣裡更應該要離開台北到南部去玩,而南部真正熱的天氣反而是在大暑,這就是台灣這個南北距離不到500公里的島嶼,卻誕生差距極大的氣候,更應該要按照節氣來旅行,才是最聰明的玩法。

至於怎樣看準節氣在台灣做小旅行呢?以及如何順應台灣的節氣過好生活?

提醒1:農曆是跟著月亮陰晴圓缺走,是過日子用的;陽曆則是按照日晷的變化,種田用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的一件事是,節氣雖然是農民曆重要的架構,但是一般人以為的節氣是指陰曆,其實是按照陽曆來算的。

洪震宇解釋,當太陽照射地球時,因為角度不同,所以產生了不同的季節變化;也就是太陽照射地球時,每運行15度就會有一個變化,因此也誕生一個節氣,所以一年360度,就有了24節氣的變化。

中國人很聰明的一點,就是發現日晷的變化,因此當西方僅是用四季來分別季節變化時,我們的老祖先很早就把4個季節裡又再區分為每個季節都有6個節氣,讓農夫跟著節氣的變化來準備農事。

洪震宇表示,他在請教氣象主播彭啟明時,談到節氣的變化,彭啟明也表示,在他多年氣象分析的經驗裡也發現,其實氣象每兩個禮拜就會有一次循環,正好符合中國人每半個月就會做一次節氣的改變。

所以我們比西方人更細膩的是,我們多了24節氣來提醒我們如何過好在地生活,如何透過每半個月節氣的更迭來做好迎接四季的準備。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提醒2:在台灣過節氣,不應全盤接受農民曆,而應重新思考,才能順勢而為過生活

不過,24節氣裡,像是霜降、小雪與大雪等名詞,在幾乎不下雪的台灣,似乎與傳統的節氣有所落差,那該怎麼辦?

其實,這也是你可以好好深度了解台灣在地文化的方式。台語有一句俗諺說:「穀雨要補老母,立夏要補老爸」,其實就是結合了台灣氣候與傳統節氣的最佳印證。

「台灣的節氣是準備型的,」這是洪震宇的觀察。他指出,就拿11月的小雪來說,北京早就飄雪了,但是台灣卻還是餘熱未消,所以小雪只是提醒在地的台灣人要準備過冬了,卻不是宣示寒冷已經到來了。

此外,台灣的氣候,讓農作可以達到一年三穫,所以當台語講「穀雨要補老母」時,其實就是指台灣的4月下旬,正好是農事比較少的時候,所以女兒可以回家煮豬腳麵線給母親吃,這個時期天氣還是有點冷,吃點豬腳麵線來禦寒;但是到了「立夏補老爸」時,為什麼要端出蒲瓜麵給父親吃?因為5月上旬台灣的氣候已經有點熱了,這個時候農事管理也是比較少,煮點降火氣的蒲瓜麵給父親吃,才是吃對當令的食補。

本來,相較於農民曆以中國黃河流域節氣特性的方式來描述,跟台灣緯度較低,地理位置更為複雜的地形,等於是24節氣來到台灣,會產生提早或是遲到的現象。

洪震宇重新推行台灣樂活國民曆的原因,就是以傳統農民曆作為基礎,再根據因時因地因人來重新檢視台灣的節氣變化,重新打造台灣人的國民曆,讓在地的台灣人比較能夠真正跟著在地節氣生活與旅行。

這就是為什麼小暑時要離開台北,大暑時要北上遊玩,正如前言,小暑最熱在台北,大暑最熱在南部;而台灣南部真正的冷在小寒,而北部要等大寒才會覺得冷。因為同樣一個節氣降臨時,受限於台灣地形分割的複雜面貌,節氣呈現在北中南東,就會有提早會是延遲的不同面貌。

提醒3:重新認識台灣的節氣再做小旅行,更能體驗台灣在地的多元文化與生活

跟著節氣在台灣做小旅行的美妙之處在於,正因為台灣的氣候變化太大,各地方在同一個節氣裡都會有不同的變化,這些變化誕生出各地多元的食材,與多元食材帶來的豐富慶典,這正是洪震宇口中所說的:「外地的日常是我們旅人的非常,我們要體驗的,正是那個非常。」

當洪震宇在台東享用美妙的飛魚料理,在宜蘭溫泉鄉嘗到柔嫩的空心菜滋味,在10月的新竹看到家家戶戶忙著曬柿子與米粉,這正是台灣這個節氣島下所誕生的多元食材風貌。

同樣的一道東北季風,它可以在宜蘭呈現多風多雨的面貌,但是卻在新竹以九降風的方式,透過乾燥的大風,讓秋天的柿子可以曬乾成為柿餅,更成為日曬米粉的故鄉,因而造就了台灣各地方不同的飲食習慣與風俗。

當這些多元風貌成為在地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時,透過旅人的眼,就成為非常的驚喜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該要乘著節氣來為自己安排島內的一趟小旅行,把外地的例行生活方式,納入我們的例外旅遊,交換另一種生活體驗,讓自己在偶爾跳脫一下日常生活,滿足一下非常的興奮。

但是別忘了,跟著節氣去旅行,你才能嘗到最當令的美味食物,你才能在最適當的季節看到深度的文化生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