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在觀光客的眼裡是一生非遊不可的目的地之一,對移民人口來說, 則是攢錢的好地方。這裡明文規定每小時最低工時4.5英鎊,折合台幣約270元,是一個台灣的麥當勞菜鳥必須勤奮工作一個下午的代價。一個碩士畢業生若找到一份像樣且算優渥的工作,像是電腦公司的「資淺」行銷經理,年薪至少有2萬5000英鎊,若在「貴」不可攀的倫敦地區工作,還有可能得到一年3000英鎊的津貼(London Weighting)。
不過別高興得太早,這樣令人垂涎的薪水26%都得進政府的口袋,若你的能力再好一些,年薪超過4萬英鎊,那麼你薪水的40%就得奉獻出來。
高價城市無價包容
高所得相對地也要付出高消費的生活代價,不過真正吸引異鄉人前仆後繼、不怕苦、不畏難地往這座城市大步邁進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倫敦的多元與包容。
念視覺設計的曉琦在倫敦找到了屬於她的天堂。「久久不能自己」,是曉琦對於一次參觀藝術展的形容,但是當時讓她感動莫名的,並不是遇見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作品。「老實說,我真的覺得那件作品平淡無奇,但真正讓我想流眼淚的,是整個英國對於藝術文化的包容。只要你能說得出個道理,你的作品就能站得住腳,就能夠擁有一席之地。」
這是曉琦在學校所學到的,大聲地說出你的想法,知道自己所云為何,勇敢接受質疑與挑戰,而好作品就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
對藝術文化的包容,自然不只在學校中。在校園之外,觀光客能夠恣意地享受倫敦藝術文化的美好,滋補心靈的代價是:不花一毛錢。
自從2001年12月政府推行了博物館免費政策,讓許多非朝聖不可的博物館都可免費進入,在什麼看來都是天價的倫敦,這點著實令人深感欣慰,對觀光客更是一大福音。
倫敦拼貼世界地圖
但倫敦的包容,似乎沒有為紛至沓來的移民提供生存之道。各國移民各據一方,在屬於自己的天地裡,自顧自地過著屬於自己的生活。
位於倫敦一區的中國城,瀰漫著廣東腔調,在這個粵語小世界中, 總覺得自己比外國人更像外國人,只有對於米飯和中華料理的依戀令人心有所感。每年的農曆新年,專業級的舞龍舞獅會挨家挨戶地向中國城內的餐廳與商家要紅包討吉祥,鞭炮聲此起彼落,原本就窄小的巷道彷彿湧入了全市的倫敦人,動彈不得,熱鬧滾滾的畫面比台北街頭過年時還要有年味的多。
倫敦南岸的Elephant & Castle是拉丁美洲移民的聚集處。走入地鐵站外的購物中心,彷彿來到熱情南美洲。西班牙文是這兒的共同語言,南美洲的地圖在這兒失去了界限,不論你是來自波多黎各、哥斯大黎加或是玻利維亞,「只要你說西班牙文,就是我的朋友。」Patricia在購物中心裡的貨幣兌換處上班,7年前從哥倫比亞來到倫敦,為的是躲避原本充滿暴力的城市。她從只能出賣勞力的幫傭工作開始,到今天靠著努力改善英語技能,而能夠在貨幣兌換處擔任櫃員,正式成為倫敦地區的一份子。
Patricia對於生活在倫敦有著複雜難解的情緒,這兒給了她在自己國家找不到的安全感,但她也了解她是永遠打不進英國社會的。「我知道我永遠都只是個異鄉人,但我心甘情願。」將20到27歲的青春歲月都給了倫敦,Patricia張著花瓣般的雙唇微笑說著。
紮根在熟悉的異鄉
走到倫敦西北郊的哈洛區(Harrow),這兒是印度移民的集中區,區內人口有四分之一為印度裔。這樣驚人的數字造就了此地「小印度區」的景象,印度商店、印度餐廳、印度服飾店、印度寶萊塢電影隨處可見。每當印度光明節(Diwali)時,市中心購物街上應景的印度甜食總讓孩子們笑得合不攏嘴,夜裡的煙火四射,就算不是印度人也能夠感受到濃厚的印度氣息。
77歲的Kumar來到英國已經超過30年,他的園藝嗜好也隨著他飄洋過海,在異國的土地上開花結果,還有兩個當然是英國籍的孩子也即將在此生根。回不回印度,對Kumar來說已不再那樣重要,「在這兒住了大半輩子了,我喜歡這個區域,大家互相熟識,我覺得很安心。」Kumar邊照料著花園中的花朵邊說。
各國的移民帶入了屬於自己的文化,在這個文化交雜的世界中生育下一代。「語言是不是種族融合的關鍵」「移民者的下一代該不該在家中說英語」,這些曾經熱門的新聞議題迄今仍沒有一個定論。一個移民者究竟該犧牲或保留有多少屬於自己的文化?還是說再多的融合也改變不了原本就不同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