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 是最近剛進入職場的新鮮人,她感嘆地說,原本領第一份30K 薪水,準備大肆慶祝一番,結果還沒到月底就負債,她擔心這樣下去,別說存錢,還可能終身都是月光族。
朋友叫Lin 把支出還原,結果發現她光是租屋1 萬元,就占了薪水的1/3,加上還學貸,當然很快就沒有錢了。正常的記帳收支表,租屋費用比率最好占薪水的1/5,顯然Lin 完全不知道記帳收支比率的重要。記帳,就是讓自己了解收入、支出的情況,從中找到開源節流的方式;這是邁向儲蓄理財之路上,絕對重要的第一課。
要理財,第一步就是學記帳,人人都知道卻做不到,為什麼?怎麼改?
對大多數人來說,記不了帳的理由很多,沒效果、忘記、懶惰....,一旦心裡有了「無法體會記帳的好處」、「常常忘了記」、「持之以恆太難了」的念頭,就容易跟記帳習慣說再見。
看門道
分類方式 決定記帳效力
儘管記帳方式愈來愈多元,從隨身手寫的手帳本、電腦Excel 軟體程式,到智慧型手機裡各種記帳App,方便性提高,卻無法對記帳這件事情有太大幫助。為何記帳就是讓人難以堅持?
「大多數人缺乏記帳的邏輯與概念。」CFP理財規畫師屈立楷說,很多人認為,記帳就是把每一筆支出都記下來,沒有分類的結果,造成每月回頭看,每一筆支出好像都必要,最後成了沒有意義的流水帳。「找不到調整角度的記帳方式,就只是看熱鬧,不懂記帳門道。」
不知道如何寫類別,是多數人記帳時容易遭遇的困擾,像是跟朋友一起用餐,記帳時到底該放在娛樂類別?還是餐飲類別?這些雖是小事,卻常常是扼殺記帳習慣的幫凶。
想要有效記帳,就必須從記帳的分類欄目下手。一般分成食、衣、住、行、育、樂等6 大項,記帳前,最好回顧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針對欄目做微調,像是有固定投資習慣,卻對玩樂沒有太大興趣的人,可以合併育樂項目、增列理財欄等。在分類上,盡量不要開出過多欄目,讓自己搞不清楚,該如何為花費分類。
尤其現在記帳App 繁多,打開一個軟體,可能就有10項一級類別、40 個二級選項,要在這麼多分類中,找到自己適合的選項,還真不容易。
分類的目的,是要了解自己對各項主要支出的花費比例,找出理財漏洞。如果花費太多要特別警惕;如果偏少,則可適度放鬆調整。一旦分類項目過多、過細,一方面容易導致記帳時難以分類,另方面也會在回顧記帳內容時,無法準確判斷哪裡該調整。
最好的分類方式,是根據自己的消費習慣,分出5-6 項一級類別( 像食衣住行這種大分類),每個一級類別下的細項,最好也不要超過5 個(如飲食之下,可以分三餐、買菜食材、零食飲料等)。
細項區分的好處,是幫助自己了解在該類別下,有沒有好的消費習慣,一旦體會記帳的好處,才能幫助自己持之以恆進行。
找力道
善用輔助工具 讓記帳到位
對最多數人來說,放棄記帳這件事,往往肇因於「我忘了」,這是沒有記帳習慣的人的通病。針對這種現象,選擇以手帳本、電腦軟體記帳的人,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幫助自己記憶,像是利用發票記帳、隨手拍下自己的支出等等。利用交叉使用這些方法來記帳,適用週期為3-5天,否則一超過5天,要想起自己做了哪些支出,還挺困難的。
至於喜歡利用手機App 記帳的人,則最好善用軟體裡的提醒功能,雖然可以隨意設定週期和時間,不過建議以1 天1 次最佳,不僅可以回憶當天的消費,也容易幫助自己建立記帳的習慣。
「壓力也會讓人逃避記帳。」屈立楷說,有些人規定自己,5 元、10 元支出也非記下不可,這樣反而容易因壓力過大,只要忘記1-2 次,就放棄妥協,其實只要記住,記帳是幫自己了解消費的大方向,如果一些臨時、不會影響整體結果的小金額支出,就不需太在意,讓自己持續記帳,才是王道。
要知道
支出比例與預算
有一次,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在一堂理財課上問學生:「記帳是什麼?」男同學說:「記帳就是把別人欠你的錢記下來,這樣才不會忘記。」沒錯,記帳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讓自己反思花錢的過程。想要有效記帳,最好從4 個方向來診斷效果:分類支出、每月預算比例、每月收支比例、帳戶收支。
比較分類支出和每月預算比例,可以判斷自己每個月在哪些部分的花費過多,這一個月來,哪些支出是固定的、平均花了多少?是不是有哪一個類別的支出比例過高?有哪些是沒必要花,可以省下來的?
透過這些分析,再檢視理財目標,幫自己做出下月的預算比例。像是想從每月花費1 萬元的餐飲費中再擠出2000 元空間,就能以8000 元為目標,一步一步幫助自己調整消費習慣。檢視記帳內容時,最好以一週2000 元為單位,看看自己的預算進度,還有多少可以花、還是應該要省著點?
預算比例可以視需求浮動,如果支出與預算一對比,發現花費超過預算,此時就該評估,是否屬於正常合理花費,然後再重新調整下月的預算比例。
而透過每月收支比例,最能對當月收入與支出是否平衡做出判斷,是否有結餘能轉進帳戶,進行儲蓄、投資的運用?同樣的,每月也要檢查帳戶裡的收入與支出是否平衡,進而思考避免投資槓桿操作過大?多久可以累積一筆較大的金額,做進一步的理財運用?
你記帳了嗎?讓懶惰、忘記不再是阻礙記帳的藉口,只有幫助自己找到真正關心的內容時,才不容易在記帳這道關卡上打退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