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落差」是非營利組織的夢魘,沒有「e化」、沒有資源,第三部門需要被拯救時,政府與企業就該挺身而出。長久以來台灣的非營利組織界,資源少、財力不足,成為結構性的瓶頸。台灣的公益組織,創辦的基金數金額都在100萬台幣以下,要應付科技的日新月異,尤其顯得困窘。特別是不斷升級的電腦軟體,動輒萬元以上的開銷,並非每一個從事非營利工作的基金會都負擔得起。
理想∕為資訊設備「解套」
時代不斷進步,電腦、網路都應該是基本配備。21世紀的競爭力,既然是取決於資訊蒐集運用的能力與速度,努力做公益的非營利機構,如果不會運用網路資源來節省營運成本、改善組織效能的話,就很難不被淘汰。
直到最近,由喜馬拉雅基金會發起,共有四大單位兩大企業聯手,企圖服務非營利事業,改善他們資訊設備和人才的問題。
「使用資訊科技的人,很容易陷入『套牢』與『轉換成本』的問題。所謂『套牢』,就是使用者必須付出相當的成本,才能完成品牌或技術的轉換。」《資訊經營法則》的作者夏比洛指出。在台灣惠普科技(HP)的牽線下,馬拉雅基金會結合台北市政府聯合勸募,成立「公益數位村」(NPO Digital Vil -lage),試圖要非營利機構不要再被資訊設備「套牢」。
交流∕建立經濟迅速的管道
「公益數位村」的主旨,是要給台灣數以千計的非營利組織一個網路平台, 方便「捐方」和「受方」以最經濟、迅速的管道交換訊息。「改善非營利機構的組織效能、提升服務品質,是『公益數位村』的宗旨。」喜瑪拉雅基金會助理執行長高永興說。
在「公益數位村」裡,有錢的喜瑪拉雅和捐贈技術、機器的台灣新惠普HP,對三千多家管理還稱不上專業的非營利組織的貢獻就是:給他們一個便宜的高科技環境,還奉送專業資訊科技人才從旁指導。
不過更珍貴的是,「公益數位村」的宗旨是要投入專業義工, 去當老師、去播科技教育的種,訓練可以「上得了檯面」的專業非營利組織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