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 當時尚任職麻州參議員的美國前總統甘乃迪, 在密西根大學挑戰大學生,問他們敢不敢懷抱大志,為了促進世界和平的終極目標,貢獻自己的專業和幾年的生命,去發展中國家當義工?就是這招「激將法」促成了迄今已過44年、仍舊蓬勃發展的「和平團」(Peace Corps.)。近半世紀來,共有超過17萬名青年義工、到過136個國家,貢獻自己的專業,在資訊落差、環境保護、拯救貧窮、掃除文盲、愛滋病防治等議題上,為美國在地球村扮演「世界察」的強國角色之外,還多了一份被眾多小國肯定的正面影響力。「和平團」是美國非營利構的一個典
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研究指出,在美國,每2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位每週奉獻3小時給非營利組織。總數高達9000萬人的這一龐大義工勢力,到了21世紀更將高達1億2000萬人。
理想∕提高台灣能
見度事實上, 不只美國,非營利組織已經成為全球30歲世代青年的就業新趨勢。
台灣也不落後。從1985年開始,隸屬行政院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簡稱國合會)促成第一批義工到史瓦濟蘭服務,迄今已經贊助132位義工到非洲、中南美洲等21個邦交國當義工,服務的項目和美國和平團類似,也集中在教育、醫療、文化和環境改善等項目。行政院除了提供台灣30歲青年一個生涯新選擇外,也希望藉此增強台灣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讓台灣的能見度提高、為台灣發聲。
這些義工工作,隸屬非營利組織(NPO),又稱非政府組織(NGO),望名生義,是獨立於政府與企業之外的第三部門。在台灣,NPO越來越熱門,儼然已經是台灣30歲世代的就業新選擇。
「30歲以前還是應該要有比較高的理想性,非營利工作讓你有機會可以落實理想。」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江明修為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下了註解。
趨勢∕青年發揮影響力
近年來,因為全球化經濟的深化、製造業外移,台灣30歲世代的青年,普遍不容易找到理想工作;但是我們同時見到,待遇不佳可能是促成非營利組織流失人才的最大因素。但既然一方要找工作、另一方又欠缺青年活血,豈不剛好一拍即合?
更何況非營利組織工作是訓練領袖的地方,相當值得年輕人一試。約20年前就攻得台大城鄉所碩士的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說,「在這裡,30歲就能坐上40歲的位子,如果找對位子又有心努力,對社會的確能發揮影響力。」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曾在一公開論壇強調:「唯有全台灣各個領域的NGO都能健康地成長茁壯,一個高品質的社會才比較有可能形成。」正因為受到非營利組織崇高理念的號召,近年來投身公益的青年人數愈來愈多,非營利組織這塊沃土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