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是從演說中學習,因為他個人有閱讀障礙,所以「讀」不是他的專長,他的智慧反而是自每場演講中累積;知名作家南方朔,則以「寫」來將讀過的書提煉成自己的智慧、內化成他個人獨特的說服魅力。
「每個生命都有其特質與出口。」知名作家吳若權說。正處於人生發展衝刺期的30歲世代,試著為自己的打造一個自己專屬的說服力風格吧!
極致擅長,補強短處
30歲世代的你要打造自己的說服力,首先必須要先了解自己所擅長的部分,進而發揮它到極致。前司改會執行長林靜萍指出,說服力不一定要仰賴好口才,挖掘個人的特色,並且恰如其分地展現它,會比強迫自己訓練好口才來的實際。再者,對於自己較缺乏的項目,可以靠不斷練習來補強。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曾為口吃所苦,但他不斷充實自己的學識涵養、補強他口語的表達能力,現在不但成為著作等身的教授,每天更有接不完的演講。就連每年演講超過180場的吳若權,開始時他也是在家靠著對著一張張投影片,練習掌握重點與控制演講的時間。現在的他早已不靠稿子,也能輕鬆地與台下聽眾互動。
搭建多元發聲舞台
另外, 發揮自己的人格特質、善用不同的媒介是建構個人說服力的最佳途徑。罕見疾病基金會常務董事陳莉茵,就是充分發揮她母性的堅毅特質、利用說故事的感性訴求方式,成功地為罕見病患爭取權益。陳莉茵除了找到好手將罕病的故事寫成書之外,也嘗試奔走各方使罕病故事拍成戲劇讓更多大眾知曉,因為她深知戲劇的張力與收視族群非常龐大。作家吳若權則針對不同的受眾,將自己的書製作成不同媒介的成品,例如網路書、甚至是影音動畫。因此,使用不同媒介是使得個人或組織說服力不斷拓展的重要因素。
30世代的你,勇於嘗試並發掘屬於自己的專長與特質,淋漓盡致地展現它,必能擁有絕妙的說服力,在人生道路上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