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梅洛龐蒂為青年存在

蔡錚雲和他的讀書社群

游常山
user

游常山

2004-12-01

瀏覽數 4,650+

梅洛龐蒂為青年存在
 

為什麼9年前首度民選的台北市長選舉中,陳水扁、趙少康、黃大洲的激烈角逐,會引發木柵政大校園內,聯想討論到哲學大師海德格(Heidegger)在62年前為納粹「所用」、就職弗萊堡大學校長時的「就職演說」?到底是「海德格誤會了屠殺600萬猶太人的納粹」,還是「希魔領導的納粹悖離了當初的理想」?海德格是太天真的哲學宗師,還是海德格只是為自己開脫?

事實上,海德格的學說直接影響到後來1960年代法國沙特(Sartre) 的存在主義,而沙特又是台灣30年前台大校園內的偶像,從這樣「學說餘波蕩漾」的間接影響看來,台灣學界不得不正視海德格和納粹的問題。

話說回來,當年德國極右派法西斯的納粹黨,和台灣9年前首度被挑起的、於今危害尤烈的「族群政治」,又存在著什麼樣哲學上的辯證關係?

誰是梅洛龐蒂?

幸運的政大哲學系,從9年前開始,那場超越時空、盱衡全球視野的政治哲學的「論壇的饗宴」至今仍延續高潮,讓他們體會到哲學知性的無比魅力:哲學論玄理可以上下宇宙洪荒,論時事可以如史家的春秋之筆而讓亂臣賊子懼。

不了解的人,以為這是政治理論的課,其實,這是政大哲學系有史以來第一個大規模的「非正式社團」(可以有上百人),性質可以名之為「清談」或是「開放的論壇」,但他們自己正式命名為「梅洛龐蒂讀書會」(Merleau-Ponty Circle)──梅洛龐蒂是60年代和沙特齊名的思想家,其學說就是現象學(Phenomenology)。

創立「梅洛龐蒂讀書會」的人,是當時才過不惑之年的政大哲學系教授蔡錚雲( 今年起,他正式離開政大,成為高雄中山大學哲學所所長)。蔡錚雲剛從美國匹茲堡的杜更大學念完11年的博士學位後,很多人笑罵他:「是不是得了『唐氏症』?一個哲學博士值得11年青春?」他回說:「其實有私人因素讓我的博士論文一直拖,包括我父親過世的意外,但是更大的誘因是:我享受哲學!」

讀書會破解學術宮牆

蔡錚雲的博士論文處理的問題就是《交互主體性:胡賽爾與梅洛龐蒂的論點》。在台灣特殊的教育體系下教哲學系,熱情的他心疼哲學系新生主體性的茫然、對哲學這科系的茫然,更嚴重的是對自己人生取向的迷惑,而渾渾噩噩渡過哲學系4年。於是他別出心裁,在政大哲學基礎研究室開闢了一個小小的「梅洛龐蒂讀書會」,不料一炮而紅。不僅哲學系所師生趨之若鶩,連外系風聞者都趕來「踢館」。原因是,這是首度以當代西方哲學(特別是德、法當代現象學的研究方法)來探討政治場域、情慾的投射、實踐與超越、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危機的渡過與啟蒙的辯證等等, 凡是種種「玄之又玄」的形上學或知識論的議題,都拿到這個二週一次的讀書會來切磋較量,而與會者除了主修哲學系的,也吸引了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相關「行為科學」領域。

人氣聚匯後,蔡錚雲更進一步寫了《另類哲學》一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 辯證「哲學過生活,生活寫哲學」,他說要讓不同領域的哲學不斷擴散, 哲學這門「愛好智慧」(philosophy 的本意)的學科,其學術宮牆原本不該有九仞之高,「除了一般用哲學史的方式去處理當代哲學之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理論還原到問題裡頭去看,再用問題去看理論。」蔡錚雲強調。

【趁遠見週年慶訂,一年送半年】中階主管必收>>看懂產業趨勢,升遷與轉型的關鍵利器!

秉燭夜談老師投降

所以,他非常強調回到個體的現象,以微觀的角度處理個體的生命經驗。這種親切動人,回歸每一個主體經驗的耐心和包容,使他吸引了一大批不擅長考試、升學路上挫折較多的學生, 他們視他為帶領他們叩關知識寶殿的啟蒙師,而蔡錚雲卻又無老師的架子,往往學生到他的宿舍徹夜秉燭夜談,在政大第一年教書還可以,到第二年因體力不足以和年輕20歲的學生抗衡,搞到他投降,才成立梅洛龐蒂讀書會,不料因此影響力擴散。

蔡錚雲自己從小就是個有叛逆反思精神、書讀得普通的人,特別了解「非主流學生的苦楚」。高中沒有考好,在管教嚴格的台北蘆洲的天主教徐匯高中讀書,做壁報也差點踏上「政治地雷」,讓教官嚇得要死;自忖成績只能上私大,第一志願上輔大哲學系,輔大哲學系大師如雲,這才開始了解讀書的樂趣。但是他又無天主信仰,不像兩位知名的學長沈清松、傅佩榮分別拿到比利時魯汶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的獎學金,他才決定去匹茲堡的杜更大學。

學生的心靈急救者

顯然,敏感的哲學靈魂,對迷途晚輩更能感同身受。

蔡錚雲的學生不算多,因為哲學系始終是冷門中的冷門,但是每一個上過他課的學生,畢業多年都還和他很親,經常聚會,感念蔡錚雲教他們從哲學的思辯中,自我發掘出「生之勇氣」和「生存的意義」。

一位好的大學教授,經常有這樣強烈的「人師」溫暖性格,而不只是短暫的傳授「經師」的專業。另一位知名的學者、曾當過流行歌手的政大廣告系教授陳文玲,也常在政大傳播學院「撿學生」。她和蔡錚雲一樣,對那些「渾身傷痕累累」的敏感學生付出關愛,為其組織社團,讓他們從實踐中尋獲自己。蔡錚雲開了「梅洛龐蒂讀書會」;陳文玲開了「三塊饅頭工作室」(sentimental),讓受過最頑固、最教條式教育的「自由魂」(free souls)能在校園裡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減少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官能症等受害者,不再自殘殘人,讓他們在年輕時就學會以哲學或創作的「心靈急救箱」來自我治療。

醫院裡的哲學家

目前,他移居高雄中山大學,擔任中山大學哲學所所長,蔡錚雲的影響力也開始在高雄醫學大學、長庚醫院等機構擴散。他提倡一種新的體制,要求教學醫院應該設有「醫院裡的哲學家」,以現象學來幫助臨終的病人和哀慟的家屬。他還和花蓮東華大學的余德慧教授合力倡導醫療哲學議題,把現象學應用在心理諮商等領域,形成學術社群的「東南弧」(從花蓮到高雄)。余德慧曾是《張老師月刊》總編輯,長期關心醫療與人文的議題,熱情的蔡錚雲和他會把長久集中在台北市學界的「形而上」議題,擴散到什麼程度?東部、南部的大學校園可以拭目以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