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件事情都該我做?」「這些錯誤到底由誰來負責?」「什麼時候我的主管才能拔擢我?」「我的下屬什麼時候才能懂得協助我?」「客戶為什麼總是難纏? 」
「我的部門為什麼總是人手不足?」這一連串的大哉問,其實是你右手上的那面放大鏡發生了效用──檢視組織、環境的結構性缺失。但是,倘若你的新年展望僅止於這些責難式的問題,那麼,你將必須準備接下來的每年都去面臨同樣難纏的困境。因為,你的左手少了一面自我反省的鏡子。
放大鏡與鏡子的差異,就在於《QBQ!問題背後的問題》的核心概念:個人擔當。本書由3 9篇震撼力十足的短篇構成,以故事性的闡述方式,將企業文化融入生活情境作呈現。自個人擔當的概念為出發點,思維邏輯緊扣著「問對的問題」(或說:發現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一本激勵人趨向正面變動、改變困境的長銷書。
正確問題的正面效應
嚴格說來,《QBQ!》談的是一種常識:不認同,就改變!然而,正因為作者約翰‧米勒洞察一般企業組織員工的習性:踢皮球的責備心理、受害者態度、推托延遲等行為,這位QBQ公司的創辦人,因而提倡個人以QBQ為工具,負起團隊中的個人責任,震動了這些一般人不自知,卻終究不得不面對的習慣。提出正確的問題,難題就已經解決一半了。舉上述以「放大鏡」檢測出的大哉問為例,若能就責難式問題轉變為:「我能盡什麼力來完善組織運作?」「我能做些什麼來扛起眼前的成敗責任?」「我該如何將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我能提供什麼幫助來協助下屬發揮所長?」「部門人手不足情況下, 我如何將事情做好?」這便是QBQ的精神:拿起那一面自省的鏡子,別問事情為什麼發生,而是問問自己能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