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港人治港,董建華搞定!

李明軒.謝曉陽
user

李明軒.謝曉陽

1998-04-05

瀏覽數 15,450+

港人治港,董建華搞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8 / 4月號雜誌 第142期遠見雜誌

台灣人有「李登輝情結」,「港人冶港」下的香港人也有「董建華情結」?!

回歸九個月,香港好像變的不多;車子照樣靠左開,行人照樣左邊右邊隨意走;每週三、六,賽馬場燈火通明,人潮、喝采、惋惜聲此起彼落;一頭長髮、綽號「長毛」的極左派人士、「四五行動」負責人梁國雄照樣抗議,好像特區政府和中共對香港言論自由的容忍尺度依舊。

進駐的人民解放軍,除了發生幾宗交通事故,引來「大兵對香港路面熟悉須多加努力」的評語外,似乎也沒有留給香港市民更深刻的印象。

甚至在特區政府剛公布的九八/九九年度預算彷彿炫耀香港經濟實力般,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還送了個大紅包,將公司所得稅從一六.五%降到一六%,「這是商界多年來爭取的目標,我們很滿意,」有四千多個會員、規模最大的香港總商會總裁翁以登指出。

儘管「平穩過渡」,喜歡談「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的香港人,又有種「不順」的感覺。禽流感、霍亂病毒、「公車瘟」(年初連續發生近十起重大公車事故)不說,連續兩波金融風暴打得景氣一片蕭條。無論是走在廟街夜市的外國觀光客,或在台灣工作的香港人,都能感受到「蒙塵明珠的蕭瑟」。

香港人風水:平穩過渡但不順

去年十月起,恆生指數起伏如驚濤駭浪,從一萬六千點滑落到七千九百點,跌幅深達五三%(目前回升到一萬一千點)。一群香港經濟學家估計,香港企業帳面損失高達兩兆餘港幣,相當於十個新機場的造價。代理中資企業在港上市的百富勤投資公司破產,更是撼動國際財經界。

股災效應下,地產、旅遊、服務業紛紛重傷。近幾個月來,觀光人口減少四成。香港土地註冊處統計,元月份房屋買賣件數不足五千,還不到去年月平均的十分之一。

風暴期間,以「阿一鮑魚」著稱的富臨酒家,營業額銳減到一天十萬多港幣,掉了近五成。香港人雖然照樣匆忙穿梭於地鐵和寫字樓間,卻常以「是不是五花大綁大閘蟹」的股災笑話自娛娛人。

即使專業的白領階級也被風暴掃到。今年以來,國泰航空宣布裁掉三十位月薪平均四萬港幣的飛航工程師。繼麗晶酒店之後,五星級的富豪國際酒店集團(Regal Hong Kong Hotel)大手筆裁員一百二十六人,JP摩根銀行也一口氣裁掉七十名香港員工。因裁員而失業的人數還在持續增加中。

二月下旬,熱鬧的中環交易廣場,一批因為證券商倒閉、不甘損失的受害人到證券交易所前示威,並與增援的大批警察衝撞,演出一場台灣人司空見慣、火藥味十足的抗議活動。「這不是以前的香港,香港正在台灣化,」香港政論家洪清田既難堪又氣憤地說。

香港人褒獎:董建華有愛心,愛心很重要

轉變,也出現在特區政府的施政上。董建華一上任,一反港英政府時代「經濟歸市場」的傳統,主動介入地產、教育與科技等領域。儘管外界批評特區政府是「沒實習就出診的醫師」。董建華在年度施政報告中仍然強調,特區政府每年要提出八萬五千個單位的公屋、推行強制性公積金制度、撥款籌建科學園區,甚至要在中小學內推行「兩文三語」教育(中、英文和普通話、粵語、英語)。

更有趣的轉變是,儘管回歸以來心情陰霾,香港人對這位「港人治港」下的首位特首,支持度卻居高不下,彷彿台灣一度盛行李登輝情結的再版。根據香港大學的最新民調顯示,受到經濟景氣和生活水準的影響,香港人對特區政府的不滿意比重遽增十個百分點,高達二八%,他們對現年六十一歲的特首董建華的支持度,卻從元月的五九%增加為六0%。(見表一)

董特首和他的政策,早已成為香港脫口秀藝人嘲弄的話題:然而,精於計算的香港人話到口中,又改為「好心做錯事」。

月前,在董建華參加的香港一家電台叩應節目中,市民毫不留情地批評特區政府施政,當話題轉回到這位三十年來都留著小平頭、身材酷似民進黨元老黃信介的香港最高首長時,卻又語多鼓勵。一位張先生在罵完教育統籌局的施政不當後,不忘讚揚董建華「有愛心,愛心很重要。」

就連金融風暴期間,港基銀行發生擠兌,一天內領走十六億港幣,董建華出面喊話,擠兌馬上平息,「要是發生在台灣,誰出來講都沒有用,」在香港七年、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台商王榮隆不可置信地說。

董建華,直到兩年前,還只是香港眾多紅頂資本家之一。他是已故「船王」董浩雲的長子,出生大陸,十歲到香港,畢業於英國利物浦大學,並在美國工作了近十年。他不但能說流利的中英粵語,也是美式足球舊金山四九人隊的球迷。

一九八二年,董浩雲經營的東方海外集團發生財務危機,董建華臨危受命。當時,他一週工作七天,周旋在上百位債權人之間,並大力整頓業務。隨後中資挹注,終於轉危為安。這一戰,讓他在香港商界贏得「沈穩如鋼」的聲譽。

江澤民傳話:香港的事情,董建華說了就算

一九九六年底,經四百人組成的選舉人團投票,他當選首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但更引人矚目的,卻是一段稍早發生在北京的插曲。當時,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接見香港特區籌備委員會成員,合影留念後,特別趨前與董建華握手致意。這一握,揭開中共「港人治港」欽定人選的謎底,也讓董建華毫無困難地擊退其他三位候選人。

董建華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中共對他的支持。旅台的資深新聞記者陸鏗記得,年初江澤民訪問美國,並到費城探望中央研究院院士顧毓秀。事後顧毓秀告訴陸鏗,「江澤民很認真地說,「我們香港事情全部交給董建華,他說了算,一切信賴董建華。」」

中共不但充分授權董建華,還要求大陸各省和機構不得任意與香港聯繫,破壞一國兩制。剛結束的中共第九屆全國人大會議,董建華的位置被刻意安排在相當於副總理的主席台。

觀察中共對香港的態度,香港親中政黨、民主建港聯盟主席曾鈺成直截了當地說,「香港能夠完成一國兩制,起碼可減少台灣的顧慮;香港如果失敗,保證失去台灣。」

董建華的施政:「好心做錯事」的矛盾與摩擦

撇開中共欽定的角色不談,讓董建華效應充分發揮的是他個人的施政風格。

他上任後,特區政府出現一些荒腔走板的問題。像行政長官辦公室一聲令下,香港中小學開始充實電腦器材,發展資訊教育。大批電腦湧進校園後,有些學校空間不足,竟騰出廁所來放電腦。

同樣的,董建華以「兩文三語」教育扭轉過去港英時代只重英語的教育形式。但是政策推動後,被教育署列為重點英語教學的學校,教育津貼不減反增,引來更多家長興趣與其他學校不平的紛擾。這些衝突,往往被解釋成親中的董建華與十八萬名親英的香港文官間的矛盾。

「這裡面,很明顯是官僚系統向上面交代的辦事心態,」常把董建華一好心做錯事」放在嘴邊的瑞士銀行董事劉國華冷眼旁觀,「儘管弄得這麼糟,至少董先生的心是好的。」

特首與文官間的摩擦,很大部分出在董建華施政風格截然不同於末代總督彭定康。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劉述先指出,回歸前,彭定康專注於中英之間的香港民主化角力,政務主要由文官體系運作。「彭定康急著推動民主化,效果適得其反,」致力於推動新儒家思想的劉述先持平地說。

事實上,行政獨大、文官與資本家共治的局面成就了香港經濟,但是也成為回歸後的香港一顆亟待拆解的定時炸彈。

在末代港督彭定康降旗歸航時,這個面積還不及大台北地區的港島,經濟成就舉世矚目。當時,地產飆漲、賦稅全球最低、國民所得超過兩萬三千美元,不但高於宗主國英國,更是回歸後中國大陸的九倍以上,全球一百大銀行中,有八十六家在香港設據點,近千家跨國企業以香港做為區域總部,更使她成為實至名歸的亞太營運中心。

光鮮燦爛的背後,則是投機、功利和剝削。香港的六百五十萬人口中,有十分之一的收入是在貧窮線下,更大部份是一家人居住在十坪左右的窄室。港英政府緊縮土地供給,使得回歸前香港地價漲幅高達三00至四00%,變成不折不扣的投機者天堂。去年回歸前,一位台商以每平方尺一千港幣的價格,在港島金鐘區買樓,不到一個月。價格就漲為一千五百元,轉手之間淨賺數千萬。

相形之下,才開始累積資本的新鮮人幾無發揮的空間。根據調查,在香港,年輕人即使不吃不喝、完全儲蓄,平均也要存上三十五個月(八十二萬港幣)才能湊出買樓的頭款。

董建華的民主:我歡迎各種意見,但是決策只有一個

「港英時代的自由,其實是放任隨便你自己賺錢,」台灣駐港代表、香港中華旅行社總經理鄭安國觀察。

做為首任特首的董建華,作風舉止其實與上海市長時代的江澤民和朱鎔基更像,從關心民生的「菜籃子工程」著手。他不但過問文官事務,也經常在一部警方重型機車開道、兩位隨從陪同下、搭乘有香港特區紫荊花標識的黑色賓士,四處拜會民間社團。

日前接受香港《南華早報》專訪時,董建華也不避外界「事必躬親」「不懂授權」「標準華商性格」等評語,斬釘截鐵表示:「我歡迎各種意見,但是決策只有一個。」

因此,當禽流感流行時,特區政府下令撲殺全港一百多萬隻雞,預定一天完成的作業卻拖了三、四天,遭來香港人廣泛批評時,特區官員以一貫的高姿態回應:「市民應該體諒政府部門面對的困難,並領略幾千人夜以繼日的努力。」董建華卻指出,「可以做得更好。」

談起特區政府官僚體系,美國大通銀行香港分行董事總經理、也為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被視為董建華「小內閣」之一的梁錦松沈聲指出,「人的問題就看人的表現,不適合的人就換,輪調本來就很普遍。」

董建華的施政能贏得港人喝采,也在於他用心解決港英政府留下的弊端。像股票投資人示威求償事件,導火線就是董建華批示應該對部分受害人賠償。此語一出,商界和輿論界議論紛紛,認為特區政府以全體人民財產補償少數人損失,不公平。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瞭解個中原委的人士指出,香港雖然是亞洲金融中心,但是政府對大企業自行發展的證交所幾乎不聞不問,也未建立如台灣的股票集中保管制度,導致不肖證券商未經授權而挪用客戶資金做丙。

「過去偏英的行為在改變,總有人一下子適應不過來,」香港中文大學管理系教授葉日崧觀察表示。

董建華的原則:偏向不談主義、不講意識形態的商人心態

如果從今年香港總督府開放、賞花市民零零落落不到四千人,完全不復去年一天擁進五萬人的盛況來看,香港的英國熱似乎正在退燒。港人心態的轉變,交織著民族情感,更多的是現實利害的思考。(見表二.表三)

金融風暴中,香港金融管理局以高利率對抗投機客。香港金融界損失慘重下,固然痛罵金管局長任志剛為「任一招」,翻來覆去只有一招,但是談起國際投機客,三兩句話就轉到「陰謀論」。

「我們很氣,因為媒體,尤其是西方媒體一直在報導金融風暴,就連辦公室裡的「鬼佬」也一再說人民幣一定貶值,他們怎麼不會知道人民幣貶值將產生的惡性循環呢?」坐在中環華商為主的金融服務界總會會所,一位外資機構的高級香港職員忿忿不平地說。

董建華接受現實,絕不在大原則上與中共爭,也滿足香港人求安定的關注。對香港人而言,處在處處可見的中共五星旗下,提高香港競爭力固然重要,聯繫內地關係可能更重要。董建華治理香港,明顯偏向不談主義、不講意識形態的商人心態。

各種場合中,董建華經常不經意地流露出商人看數字的習慣。有一次,在香港商業電台的訪間中他就不諱言,施政要看數字,「我相信有些重要數字我自己很關懷,我想知道錢怎麼在用、用得對與否,事實上掌握到的數字很重要。」

比數字更抽象的自由、民主、人權,相對成為董建華施政上的爭議。香港回歸九個月,小人蛇事件、人權法案事件,甚至對台關係等處處有開倒車的痕跡。

無論在國內外的發言,董建華都強調香港的自由民主不變。但是,去年七月香港爆發小人蛇事件,五百多位香港人在中國大陸所生、沒有正式香港身分證的子女,現身要求合法居留。特區政府則採「遣返、再合法入境」的做法,並透過臨時立法會通過法律。前《明報》政治記者譚秀貞觀察,「新法明顯違反香港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最近,前立法局議員劉慧卿依法向新華社調閱她個人的「檔案」,法律規定四十天內回覆,新華社卻花了將近十個月才發出一紙「沒有資料」的答覆。劉慧卿不服,轉而向律政司訴願,律政司卻「不予起訴」。

「我很生氣,香港人常說法律前人人平等,新華社卻在法律之上,」剛冒雨參加社區政見會、政治組織「前線」負責人劉慧卿,一邊啜著熱牛奶一邊說。劉慧卿曾擔任過《遠東經濟評論》記者、香港記協主席,以及六年立法局議員,她正準備參加五月特區立法會選舉。

但是,在答覆市民叩應時,董建華仍心平氣和,「我想你自己問自己,到今天為止,我們享受的自由,在新聞方面,無論在哪一方面也是沒有改變。不但沒有改變,我相信一直在進步。」

董建華的難題:中國未來到底怎樣干預香港?

在香港,有興趣與董建華爭議這個問題的人並不多。最直接的原因是,大多數港人的目光,已經鎖定代表十二億人口市場的大陸。

事實上,香港做為世界第四大對外投資中心(美、英、德三國之後)卻未被亞洲金融風暴傷及根本,關鍵就在「九成以上資金流進大陸,」東亞銀行經濟研究部首席研究員莫仲育分析。因此,儘管香港、上海在吸引外資的競爭日漸白熱化,比較兩地法律、會計等軟體配套,莫仲育信心十足,「要是上海明天能取代香港,反而是大好消息。」

香港產業不斷內地化的結果是,在中國大陸,香港投資占了外資的六成。港商不但「前店後廠」(公司在港,工廠在廣東),更成為仲介外資的重要媒介。「很多外國人發現,在中國待愈久,愈不瞭解中國,因此就更需要香港人華洋通商一百五十年的經驗,」從機械修理廠起家、目前發展到小型跨國企業的震雄集團董事蔣麗莉博士說。過去幾年,震雄集團積極策略聯盟,與德國克魯伯集團合作,聯手進軍大陸,擴充快速。

九七之後,香港人到大陸工作,艱苦津貼也少了,「因為去大陸視察已經是理所當然,」一位香港商界人士直言不諱。而民主黨派雖然極受港人支持,敢加入的卻寥寥無幾。中文大學劉述先解釋,「他們都要去大陸做生意,一旦讓中共發現是民主人士,損失太大。」

一位支持董建華「兩文三語」教育的企業家更點出,「台商在中國到處跑,港商大多在華南,差別就在普通話流利與否。」

聯繫匯率導致香港金融券內傷嚴重。根據金管局元月份資料,香港港幣存款下跌二.二%,外幣存款則上升三.四%,但是沒有人肯真正挑戰這個策略,「關鍵還是在於香港已經是個中國對外的轉口港,賺的是貨品進進出出過程中的附加價值,」葉日崧一語道破很多香港人說不出口的看法。

董建華效應並不是沒有隱憂,主要關鍵還是在中國是否干預;目前沒有,不表示未來不會有。這種變化,董建華重要親信--特首顧問葉國華感受最深刻。

不久前,葉國華在一次公開場合中指出,回歸頭幾個月,香港不願意凡事請示,中方也刻意迴避,「關係好像反而疏遠,」但是什麼歸中央、什麼歸香港,其間的分寸卻不清楚,形成香港事務可大可小、處於必須「靠估」(靠猜)的狀態。

鄭安國觀察,港人治港的限度,前提是中共對香港狀況不失控。

另外,即將在今年五月舉行的第一屆特區立法會選舉,香港人將投票選出具有普遍民意的立法局議員,行政立法之間的關係,將不再像完全由中共一手導演的臨時立法會般和諧。在立法會逐漸增強其制衡角色的同時,也考驗著董建華的因應能力。

一九九0年冬,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接見美國學者和港澳人士,話題觸及兩岸三迸與「一國兩制」,郝柏村明白指出,對一國兩制,台灣有本錢說「不」,香港不能。

八年後,兩岸仍在膠著的談判中僵持,香港已在舉世矚目下回歸,實施「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董建華情結」會是香港在末來不斷要面對的問題嗎?

馬紹良◆香港政府中學校長會主席:他得弄清楚自己的權力

回歸後,董先生真的非常無辜:彭定康時期的民主步伐走得太快,對下一個人不公平。自從九五直選的政制發展以來,上街遊行的次數明顯增加。市民現在每天都在罵董先生,連金融風暴本來和董先生沒有什麼關係的,都在罵他。

我覺得現在香港人已經沒有了感恩的美德。持平而論,董先生又不是沒事幹、沒飯吃,為什麼要那麼辛苦,出來當特首,還要被罵。既然董先生是民主選舉產生的,我們應該要讓港人治港有個機會,讓他做了再說。

(謝曉陽)

劉述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夠務實,沒有大衝突

要說董建華這段期間一定做錯了什麼,也很難說。以前行政、立法都在英國人手上,政府沒有什麼威信問題。董建華是個商人,原本就與文官系統沒有關係,文官體系對他也不見得有敬意,彼此間都有些問題。但董建華是商人,非常務實,不會特別堅持什麼。因此也不會有什麼明顯衝突。

(李明軒)

劉國華◆瑞士銀行董事把香港當成自家生意在做

我感覺董先生是慈父,心很好。他把香港當成自己的企業在經營,只是犯了好大喜功的毛病。他像公司的主席般,想在五年內有所建樹,想提高競爭力,彌補港英政府沒有做好的小學基礎教育。可惜的是、他不懂公關,想用命令打破官僚系統的辦事模式,結果一百多台電腦送進小學裡,有的學校沒有空間,還得空出廁所來放電腦。儘管弄得這麼糟,至少董先生是好心的,批評他是說不過去的。

(李明軒)

陸鏗◆資深新聞工作者:好心做錯事

中共選擇第一屆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是很適合的人選。他本身留學英國,家教好、人品也好,規規矩矩、認認真真,是想把事情做好。據我所知,像民主派的李柱銘等人,也和他保持和平相處的關係。他的問題是沒有從政經驗。像他提出居者有其屋,每年供應八萬五千戶房子,用意絕對是好的,但是急切做事,大家就認為政府帶頭打壓房市,換來一個「好心做錯事」的笑話。

(李明軒)

強納森.丁伯(J. Dimbledy)◆《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作者:他可以代表香港的「自主性」?

在董建華接受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核准」之際,董建華的能力是否適合行政長官一職,也受到嚴格的檢驗。他在逆境中的堅持受到讚賞;他與國際社會的關係,以及與華盛頓、紐約知名人士的私人關係,也受到不錯的評價。大家都相信董建華的能力、合宜與高貴都足以代表香港,而問題的關鍵是,他是否有能力或有意願去代表香港的「自主性」;事實上,關鍵甚至是他能否重視「一國兩制」具體概念的重要特質。

(摘自《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