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凱入伍後,每天跑步兩千公尺,出操時還得行軍一小時才能走到上課的地點。行軍時身上又是槍、又是軍械,還有水壺、板凳、便當及草蓆等東西,負重加上走斜坡,經常一趟下來全身都溼透了。在山上上課時,他們這群阿兵哥在叢林間爬來爬去、跑上跑下,三個月下來,他瘦了五公斤。有一天他不慎扭傷腳,暫停這種出操的日子,結果體重馬上回升。
徐凱感嘆地說:「每天這麼操、又常常吃不下,這麼艱辛的日子體重才減五公斤,一不運動體重卻一下子統統都回來。減肥那麼不容易,讓我很難相信坊間的減肥方法。」
減肥為何如此之難?有一個理論認為,人體的內定標準(set point)決定了一個人所需的脂肪和體重。英騰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許英昌在《減肥難,為什麼?》一文中指出,人體內有一個控制體重的內定標準,此標準因人而異,當人們嘗試改變體重時,身體也會藉著調整基礎新陳代謝率將體重調回內定標準。馬偕醫院家醫科醫師黃麗卿舉例說明:「這就像人體的體溫是設定在攝氏三十七度一樣,高燒後仍會退回三十七度;減重亦然。體重減下來後,內定標準如果是八十公斤,體重就還是會回到八十公斤。」
除了人體內定值,人體針對熱量攝取多寡來調整新陳代謝率的特殊機轉,也讓減重不容易成功。馬偕醫院營養科臨床組組長趙強表示:「如果你不吃、不活動,新陳代謝率就會愈來愈低;相對的,你必須吃得更少才能將體重減下來。」所以,一般正統的營養減肥方式是在攝取較少量卡路里的狀況下,輔以長期運動,以提高新陳代謝率。
約翰霍普金斯體重控制中心的腸胃與減重醫師雀斯金(L. C. Cheskin)在分析節食者的心態時表示:「食物被剝奪的飢餓感,很容易讓減重者恢復過去的飲食習慣,因為沒有人願意無止盡地被剝奪食物。」但由於新陳代謝率已經降低,就造成了減重者「愈減愈肥」的「憂憂症候群」(The Yo Yo Syndrome)。趙強以多年的臨床經驗指出,從過去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到,比較長時期節食、飢餓及斷食的人,其新陳代謝率會很明顯地降下來,減肥就更困難了。
護士凱洛從十五歲開始節食減肥。四十一歲的她最近一次減了三十公斤,可是體重又慢慢地在恢復;她歷經這樣的減肥歷史已經二十六年了。凱洛發現,反覆減肥的結果是困難受一次比一次高。黃麗卿說,體重循環之後很難減重的原因是,身體的脂肪及肌肉比率已經完全改變。她舉例說明:「減少的十公斤體重,其中有七五%是脂肪,二五%不是脂肪(可能是水、肌肉);等體重恢復時,百分之百是脂肪。體重回升後,肌肉的比率愈來愈小,脂肪比率愈來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