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理財,身體力行最管用

周行一
user

周行一

2005-08-01

瀏覽數 3,400+

理財,身體力行最管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在教授投資學相關課程許多年後,對於投資學如何能幫助人的看法,隨著經驗的累積已有大幅改變,記得在甫獲博士學位剛出道時,覺得投資學既然是一門有用的學問,只要認真學習,投資人就能操作獲利,但是回台灣後發現不僅散戶沒有獲利,甚至許多優秀研究生畢業後也斷羽而歸,這讓我不停地想一個問題:「讀理財書籍是不是有用?」

盡信書不如無書?

坊間的理財書籍琳瑯滿目,大部分是教人如何致富的,徵諸這世上還是有錢人少,沒錢人多,因為看了理財書而發財的應屬少數,所以讀理財書籍,甚至修習投資學是否有用,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與另一個層次更高的問題:「讀書是不是有用?」是類似的。

小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讀書的目的在獲得知識、增廣見聞、改變氣質、增進生活、並獲得一技之長,但是老師好像沒有說過,只要讀了書後,知識就已足夠、不需再增廣見聞、氣質已達化境、生活必定美滿、或者工作一定無往不利。可是有許多人在買理財書時,所抱持的心態卻是希望讀了書之後,能找到致富的法門,很快的就能發財。所以坊間書籍為了吸引讀者,會以種種迅速致富的聳動標題引人注意。

身體力行最管用

其實所有的理財書籍都與在學校中所讀的書是一樣的,需要經年累月的蓄積才會有學習的效果,而且要身體力行在生活或事業上才會開花結果。譬如在大學中主修財務金融的學生,需要多年的養成教育才能在企業中從事公司理財,或者在金融業中擔任資產管理的投資工作,但是儘管每個學生的學習材料是一樣的,他們的成就卻會不同。

所以個人的成就大小因其所閱讀的書所產生的效果,會因人而異,在投資理財的領域中,決定理財效果的主要因素如下,可以幫助你理解應以何種正確的心態閱讀一本好的理財書。

善用整體經濟環境與能力

決定是否能靠投資賺大錢的最主要因素是環境,有些可操之在我,有些卻是既成事實;就業選擇及投資決策等可由自己決定,但是工作環境、總體經濟、及政治情勢等卻是由不得人的,所以讀書可以幫助自己在工作及投資方面作較佳的判斷,但是卻不易扭轉乾坤。

學術研究顯示,散戶通常敵不過機構投資人(證券自營商、共同基金、銀行、保險公司等法人),這並不表示散戶比較笨,或者讀的書比較少,只是散戶沒有可以投資致勝的工作環境。譬如兩位學生都在政大財管系畢業,一位在金融機構中負責套利及自營,另一位在企業中擔任財務企畫工作,後者如果在股市中為自己投資,就和其它人一樣,都是散戶,他的投資績效不會比別人好太多。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在金融機構中專職投資工作的學生,績效會比較好,他周圍有許多研究員環繞著,交易室中配備著最先進的電腦設備,公司來自各種管道的資訊既迅速又確實,但是散戶什麼都沒有,所以輸給機構投資人是理所當然的。

花時間下好功夫

不論散戶或者專業投資人都閱讀各式各樣的書,但是不會因為讀了一本教人如何培養創造力的書,就相信自己有心理學家的能耐,或者養成了書中所強調的創造力。

但是如果那是一本好書,讀者可以在其中得到啟發,讓自己的生活及工作更富有創造力。讀理財書籍也是一樣的,散戶不會因此就變成專業投資人,如果散戶真的照理財書中所說的去選股,或者作技術分析,期望能打敗別的投資人,而沒有專業投資人的工作環境,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

很多人希望讀理財書後能致富,就像讀了養生書籍一樣,希望身體健康,但是沒有醫生或其他機構的協助,是無法竟全功的。你如果想要藉閱讀理財書來幫助理財,應當思考如何依造自己的環境及能力來應用好的理財觀念,而非依樣畫葫蘆,希望會得到書中所講的效果。給自己時間,讓好的觀念在生活及理財上發酵,而非寄望會因此迅速發財,才是比較實際的期望,也不會因此走火入魔。硬要模仿一個自己作不到的「別人」,畫虎不成反類犬,只會讓自己發生無謂的損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