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南部小城艾托賓斯克在2003年共有一千三百人去世,但只有八百四十八個新生兒。為了化解人口危機,只要婦女能證明自己具生育力、丈夫不酗酒,並和政府簽約,在五年內生三個小孩,政府就買一棟房子送給這對夫婦。
為了讓義大利的生育率止跌回升,梵諦岡兩名神父貝雷塔與布羅利合寫了《不做愛才是罪孽》的性愛指南,鼓勵天主教徒夫妻多做愛多生育。
這些創新做法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提升人民生育的意願。
全球生育大作戰
出生率低落的問題在全球蔓延,搶救生育率大作戰似乎是全球新興運動,世界多國有志一同。據聯合國估計,全球總生育率自1960年至1965年的4.97人,下降為2000年至2005年的2.69人。經建會最新研究推估,以每隔二十五年,國內新生兒人數就會減半的趨勢來看,一百年後,台灣總人口數將只剩下八百萬人。「如果依照這個速度,我們將會亡國滅種,」台北市民政局長何鴻榮說。
發獎金再送產假
各國政府為了鼓勵生育,祭出各項獎勵或補助措施。法國每名新生兒可領到新台幣3萬元的獎勵,有薪產假長達四個月,而且從婦女生育前六個月至孩子6歲為止,每個月可領新台幣6000元,20歲以下的孩子每個月還享有生活津貼。
日本少子化現象維持多年,改善情況不佳。因此日本生育促進委員會今年決定將孩子3歲前可領的津貼增加三倍,同時將約新台幣8萬5000元的生子獎勵金提高到新台幣17萬元,並配合育兒減稅方案。新加坡政府成立獎勵生育委員會,發放嬰兒紅利和生活津貼。生第一胎可獲得約新台幣6萬元,生第二胎可拿到約新台幣18萬元,生第三胎和第四胎者津貼高達約新台幣36萬元。另外,給薪產假從八週增為十二週,並補貼上班族每個月約新台幣8000元的托育費用,如果小孩是托給阿公阿媽照料,每年也有約新台幣6萬元的補助。
台灣政府靠地方
台灣生育率跌跌不休,出生率之低,已是世界第一,然而中央政府似乎沒提出什麼刺激生育的實際方案,只有地方政府各自努力。
「你要一個諸葛亮,還是三個臭皮匠?」行政院經建會主委胡勝正指出,年輕人以品質代替數量,十分注重教育。治安良好,托育機構普及且價格合理、品質可靠,建構有利於生育養育的環境,才是解決年輕人不願意生小孩的根本之道。胡勝正表示,目前政府已著手擬定人口政策白皮書。
生不生小孩或生幾個小孩從來就不只是個人的選擇,而是攸關一國的國力,一個社會的人口結構,以及一個國家的未來。孩子越生越少,將使國家的人口結構老化,每個青壯年人需撫養的老人增加,負擔沈重。
生不生,大有關係。
新竹市政府,努力看得見
「母親生孩子,有福的人吃雞酒,沒福的人四塊板。」身為客家人的新竹市長林政則,對於這段從小熟知的客家戲劇歌詞感觸良多。在宣示就任的第一天,林政則就將原本生育一胎3600元的補助,提高為1萬元,今年元旦起,又增加為1萬5000元,而且議會都全力支持。
有誠意就有成績
新竹市2004年的人口自然增加率為7.07‰,是全台灣各縣市之冠。林政則提振生育率的原則很簡單,「重視人民擔心的,生育率才會增加。」目前台灣二十三縣市中,只有七個縣市是全縣市發放一般婦女生育補助,其中以新竹市的補助金額最高。然而生養一個孩子長大成人大約需花費1000萬元,1萬5000元可說只是杯水車薪。「生養小孩要花很多錢,補助雖然很少,但不無小補,」從台北搬到新竹居住、育有一子的台積電製造企畫客戶部資深工程師江秋靜說,「至少會有一種受重視的感覺,讓你想成為新竹市民。」
「這是心意問題。」林政則認為,至少讓婦女可以安心地做個月子,不用太擔心剛出生孩子的尿布錢。
拿出具體措施
如何減輕現代父母的負擔與壓力,是更重要的事。因此除了生育補助外,新竹市的相關措施包括:‧每年舉辦婦女運動會與婦女博覽會,關懷婦女,延伸對婦女的服務。
‧一間市立托兒所,十六個分班,公立幼稚園二十三所,加上私立幼稚園,共一百六十家,可容納一萬餘名幼童。‧國小一年級起實施英語扎根教學、資訊教育推廣與教科書免費措施。
‧全市提供學校營養午餐,家長負擔費用每學期200元。
‧對低收入戶和清寒家庭子弟,除減免學雜費外,另發放助學金。每學期小學生一人5000元,國中生一人7000元,低收入戶的高中職生與大學生各為一人1萬4000元與2萬元,清寒家庭的高中職生與大學生各為一人1萬2000元與1萬5000元。
對於社會部分聲浪批評30世代不願意生育是自私不負責的說法,林政則有相反的看法。他和低收入戶座談中發現,他們的觀念是生了孩子就要負責,不是生了要社會救濟,因此只有工作穩定,才敢生育。「現在的年輕人很有責任感,」林政則坦言,「我也不願意我的子女起步比人家差,一代比一代差,那還不如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