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找到重新愛上客家的理由

客家文創微革命

楊倩蓉
user

楊倩蓉

2013-04-29

瀏覽數 5,800+

找到重新愛上客家的理由
 

又到了油桐花開花的季節。從台北南下沿途經過桃竹苗等山區,隨處可見滿山遍野的油桐花。繁花似雪的景象對一般遊客而言,是個春遊踏青的好時節;但對於客家人而言,油桐花在他們的記憶裡,從來都不是什麼浪漫的賞花活動,而是生活中最實際的經濟作物。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黃玉振說:「我就是油桐樹下長大的孩子。」他回憶,小時候,油桐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看到掉到地上的油桐子,就知道母親會催他們趕緊撿拾,因為油桐子可以提煉成桐油,是製作油漆的重要材料;掉落的枯枝可以成為家裡燒飯煮菜的柴火,而油桐樹更是木屐、火柴棒的主要材料,看到油桐樹就想到又是勞力的開始,誰還有閒情賞花?

從一棵油桐樹就不難看出,依山而居的客家族群,在資源匱乏的居住環境中,如何艱困中求生存,如何物盡其用,做到絲毫不浪費;在近幾年來大家開始訴求環保概念與強調碳足跡的生活時,客家人很早就過著環保的生活。

一棵油桐樹的故事,你可以清晰地看出客家文化遞演出的文創元素,別小看旋天掉下的一朵油桐花,它代表著客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創種籽,內含「環保+經濟+刻苦耐勞」。

農曆正月20 日是客家人的「天穿日」,已被公認為台灣的「客家日」,在這天,挨家挨戶都要樁麻糬。「天穿日」的由來,主要緣自中國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客家人認為既然天破了一個大洞,麻糬就可以用來補天,也是最先前的環保概念。

而現在新竹寶山還保存在元宵前後進行的「打中午」習俗,更是展現出客家人團結分享的民族特性。在這一天,各家會拿出自家好菜,與親朋好友分享,更歡迎外地遊人一起共襄盛舉,不分你我的好客特色,亦成為文創裡的重要元素。

客家文創,最近在台灣成為一種顯學。到底如何在客家文化中萃取出這麼多動人的文創元素?

黃玉振還記得2008 年剛上任時,全省客家庄巡迴一圈,「結果我愈看背脊愈發冷,因為只看到老人,沒有小孩,沒有年輕人,文化要如何延續?」他回憶說。

就像油桐花籽,要讓文化延續,一定要產生經濟效益。他決定從「客家文創」開始,把商機做起來,讓年輕人看到它的希望與尊嚴,才會願意延續。只是這一切並非想像般容易,甚至可以用「慘」業來形容。

客家人天性本來就保守、不善行銷,身為客家人的黃玉振認為,其實很多好的客家文化都藏諸名山。但是客家庄的產業連中小企業都談不上,只能算是「微型產業」,更需要行銷。

最快的方式,從集體展現的客家博覽會開始做起。2008 年在三峽客家園區主打客家小吃,結果51 天的活動創造八十幾萬人次遊園;隔年,客家商機果真開始攀升。

在這之前,許多百年客家品牌都打算收攤,例如「關西玉山麵」,傳承到第4代做不下去,為了解決微型產業困境,客委會開始打造雙品牌,推出「客家美食」(Hakka Food)與「台灣客家」(Hakka Taiwan)雙品牌,協助店家轉型成客家文創商品。經文創商品包裝的「玉山麵」,現在不僅賣到缺貨,連家族成員也回流重新一起經營。

客家商品從文具、苦茶油、食材到布料新款式,全部重新包裝行銷,而隨著能見度提升,很多人在欣賞這些美麗客家文創商品時,同時也發現客家文化獨特的生活元素與精神,重新開始看見文化背後傳承的價值。

「我看到現在新一代的客家子弟,對自己的語言與文化開始有新的感受,而且願意大聲承認自己是客家人了,」黃玉振欣慰地說。

家文創元素1.:物盡其用 絕不浪費的環保生活

卓也小屋:打造一座原始客家庄風貌,用藍染創造連日本人都驚豔的農業產值

其實,客家文創這幾年開始受到大眾青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強烈的在地性,如何將在地的環境從頭利用到尾,在今日強調反璞歸真與環保的年代,成為一種另類的說服力。

這種說服力不僅是客家文化傳遞給一般大眾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想融入民風保守的客家庄,你更需要這樣的說服力。

位於苗栗三義的卓也小屋,農莊主人卓銘榜夫婦正是用在地深耕的方式,在10年間慢慢將原本單純的民宿,發展成為今日占地甚廣的休閒度假莊。

這對從外地來的非客家夫婦,究竟是如何融入本地客家村莊,甚至可以在保守的客家村裡擔任主任委員?

卓銘榜說,來這裡的外地人是奇葩,人數非常少,但只要尊重這裡的人與土地,其實客家人回報更多;相反地,如果只是帶著開發土地的投資心態來這裡,客家人的硬頸精神就會發揮得淋漓盡致,說什麼也不肯讓出土地。

他指著眼前通往農莊的窄小道路說:「客家人的民風保守,寧願不要拓寬道路,免得大量開發,結果反而意外保存這裡的生態環境。」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10年前,在外面從事工程的卓銘榜興起回歸田園生活的想法。夫妻倆都是中興大學農藝系畢業,貸款四百多萬後,買下這塊約1800坪的山林,用低密度開發的方式慢慢整地,只要地一整好就立刻種樹,讓土地慢慢活化,把整片山林建設還原為客家村落的原始風貌,就連民宿也採取原始客家穀倉的圓肚造型。結果,到了桐花紛飛的季節,螢火蟲來了,貓頭鷹也停駐在此;卓銘榜說:「我開這間民宿不是要賺錢,我是請大家來體驗我喜歡的客家生活。」

別看它隱身在三義山區,就連香港、日本、新加坡等遊客都不辭千里奔來,除了它別具特色的客家農村聚落概念,園區裡開設的藍染工坊,結合客家藍布衫文化,讓遊客趨之若鶩。

藍染工坊全台都有,為什麼遊客獨鍾卓也小屋?

原因是只有在卓也小屋休閒農莊裡,從種藍、採藍、打藍、建藍,到藍染及染布等流程,從農業生產、加工到調製到實際體驗,全部在園區內一次呈現。

在化學染料大量取代天然染料之前,藍草(又稱大菁)曾經是客家人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節儉的客家人用藍草染布,做成衣裳穿在身上,既環保又省事:可以透過重複藍染讓它栩栩如新,節省買新衣的錢;藍草更有防蟲抗菌的作用,讓依山而居的客家人辛勤農作時,比較不受蚊蟲侵擾。所以女主人鄭美淑說,當年日軍打野戰就是讓官兵穿藍染衣物,可以挺過數月不洗澡而不生病。

這些天然又環保的植物在民國30 年以前曾經是台灣重要的出口大宗,創造可觀的外匯收入,但後來稻米與茶葉逐漸取代經濟價值較低的藍草,使得藍草幾乎失傳。夫妻倆到山上找到零星的藍草,重新移植到園區的農田裡,有計畫性地大量栽作,不僅使工坊可以自給自足,藍染的特色更吸引大量遊客回籠。

鄭美淑指著丈夫身上的藍染衣服,笑著說:「這件衣服穿了4、5 年了,看起來還是很新,因為我們每隔一段時間會拿去重新染色,而且穿習慣這種天然染色的衣服,你就不會想再穿其他衣服了。」

透過藍染來結合度假村的概念,讓卓也小屋不僅在這塊客家庄土地深耕發展,也為客家庄帶來新的產值,卓銘榜說,愈來愈多年輕人願意承認自己是客家人,就是看到了客家文化被重燃起新的商機,也讓他們產生自信、願意回流。他更強調,文化產業不是只要蓋個樣子就好,結合了在地的客家文化與元素,才能真正為文創創造長遠的價值。

客家文創元素2.:硬頸精神 堅持不妥協

桐花戀人:堅持良心,改良客家傳統麻糬點心,隔夜也不變硬

黃玉振說:「族群的飲食,最能抽絲剝繭出它的文化底蘊。」

你可能不知道,在今日強調碳足跡的在地飲食觀念裡,客家食物的里程數是最短的。

就拿客家小炒來說,已經成為大眾美食的這道菜,原本就是客家人用三牲祭拜祖先後,把豬肉、雞肉、魷魚切塊,再到菜園裡拔一把芹菜與青蔥,用鹽與醬油去調味製作出來的美味客家小炒。

談到客家美食,麻糬絕對是大家印象深刻的米食點心。麻糬好吃,但是對於客家婦女而言,這道點心的製作需要耗費大量體力與時間。

在三義承繼木雕業的羅貴星,回想起小時候每逢節慶母親都要製作這道點心,清晨4點起床開始蒸昨夜泡好的糯米,蒸熟之後搗米,在極度高溫的蒸氣下,汗流浹背搗了2個多小時,然後揉捏成形,每次他吃在口裡,就感受到母親長年的辛苦。

但是真正讓他不甘心的卻是麻糬無法放隔夜,因為會變硬,讓母親的辛勤無法保存。為了這一點,他從木雕業跨行到食品業,決定到日本取經。

當時大家都笑他一個外行人絕對做不起來,頂多撐半年就倒了,但是他把客家硬頸精神發揮到極致,在日本找到方法改進傳統米食無法隔夜享用的缺點,用天然製作方式延長麻糬保存期限,這就是客家特色商品「桐花戀人」這道麻糬產品的由來。

這道麻糬產品誕生後,因為Q軟好吃,保存客家麻糬獨特的風味,不僅在台灣一炮而紅,相關產品在中國一下子就搶購而空,成為最大的客源。對岸相關單位找他洽談,用重金挖角,希望他把技術轉移到大陸去,但羅貴星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客家人是團結的,也是硬頸的,他說:「我想把技術留在這裡,讓產品可以透過子孫綿延下去。」

在地與環保,加上堅持不妥協的精神,就是客家文創最基本的文化底蘊。就像黃玉振隨手拿起客委會輔導的一罐福菜,除了有象徵客家人傳統醃製福菜的陶甕設計之外,包裝拆開後還可以變身美麗的花燈,從頭到尾都物盡其用,絕對不浪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